模型并行 | 大规模语言模型架构 Megatron

随着AI模型的规模越来越大,分布式训练技术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现行的分布式训练方法主要包含两个部分:数据并行(Data Parallel)和模型并行(Model Parallel)。数据并行是将模型完整拷贝到多张显卡中,对批次数据进行并行计算,适合规模小而数据多的训练场景;而模型并行适合超大规模参数的模型训练,将模型不同的部分分别加载到不同的显卡中,依次计算得出结果。

Megratron是NVIDIA提出的一种分布式训练大规模语言模型的架构,针对Transformer进行了专门的优化,主要采用的是模型并行的方案。这篇文章将描述幻方AI对于NVIDIA Megatron在萤火二号平台上运行的一些实验,以及与我们目前的方法的对比。 ​

模型:GPT

代码:GitHub – NVIDIA/Megatron-LM: Ongoing research training transformer models at scale

环境:幻方萤火二号,16个节点共128张A100(A100-40GB x128)


Megatron简介

Megatron是NVIDIA提出的一种由于分布式训练大规模语言模型的架构,针对Transformer进行了专门的优化(也就是大矩阵乘法)。

第一篇论文发表于2019年9月:Megatron-LM: Training Multi-Billion Parameter Language Models Using Model Parallelism,主要提出了通过将矩阵分块提高并行度的方法。

第二篇论文发表于2021年4月:Efficient Large-Scale Language Model Training on GPU Clusters Using Megatron-LM,对于分布式中的一些重要的设计,如tensor parallel、pipeline parallel、micro batch size等进行了一些分析与讨论。同时提出了更加精细的pipeline结构与communication模式。

Megatron作者提供的性能结果如下:

图片[1] - 模型并行 | 大规模语言模型架构 Megatron - MaxSSL

这些测试是基于DGX A100-80GB集群完成的。和萤火二号的测试环境相比,硬件环境上主要存在着如下区别:

  • DGX配备了NVLINK、NVSWITCH与IB,使得AllReduce的效率非常高。萤火二号的通讯效率相对更低,尤其是在不使用hfreduce的前提下。
  • Megatron使用了A100-80GB而萤火二号使用了A100-40GB。除了显存大小不同之外,二者的内存带宽也不同(2.0T/s vs 1.6T/s)。

除此之外,除去实现细节上的差异,Megatron和我们的方法的主要不同在于

  • Megaton支持tensor parallel,并相应地优化了数据传输。
  • Megatron对于pipeline机制进行了一些优化(原论文Fig.4)。
  • Megatron自行实现了一套DDP框架,而非使用pytorch提供的DDP。
  • Megatron自行实现了一些fused kernels,但是为了公平对比被我们disable掉了。

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在萤火平台上,Megatron的架构能够达到怎样的训练效率。

我们用于测试的模型配置为:

  • hidden size = 3072
  • layers = 32
  • attention heads = 32
  • batch size = 512
  • context size = 1024
  • vocabulary size = 50264
  • micro batch size = 4

总参数量为 3.8 B,单次迭代计算量为 16.53 PFLOP。

Tensor Parallel vs. Pipeline Parallel

在Megatron的论文中,作者的建议是在节点内尽量使用tensor-parallel。pipeline-parallel主要在节点间使用,目的在于增大可用显存,而且应当尽量少。这一观点的原因在于pipeline会不可避免地引入bubble而降低效率。然而,另一方面,tensor-parallel需要更多的AllReduce操作,不适合在带宽较低的设备之间进行。

在这一节中我们测试不同的tensor parallel与pipeline parallel的训练效率。我们的实验观察到了与论文结论相反的现象:

TP = 1, PP = 4TP = 2, PP = 2TP = 4, PP = 1
time (s)4.435.419.54
percentage of peak9.4%7.6%4.3%

其中,TP = tensor parallel,PP = pipeline parallel。为了避免跨numa,每个进程使用4块GPU。更细致的log显示,无论是forward还是backward,在使用tensor parallel后的时间开销都显著增加。此外,GPU利用率远远低于论文中的结果(48%)。

为了排除数据传输的影响,我们在单卡上跑了一个小模型作为测试,单次迭代需要的计算量约为119.4 TFLOP,时间约为1950ms,那么也只有理论峰值的 19.6%。

Model Shape

第二个有趣的发现是,在总运算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layers,hidden size)组合的计算效率会有较大的差别。

layer, hidden20, 387232, 307252, 240080, 192080, 2048
PFLOP16.416.516.516.518.6
Params (B)3.993.943.843.744.24
Megatron (s/iter)5.794.347.488.075.90
Ours (s/iter)8.476.318.008.117.76
Megatron / Ours68.4%68.8%93.5%99.5%76.0%

在一些特殊的形状下,(也就是GPU恰好效率不高的形状下),我们的方法和Megatron还是很接近的…在最优的形状下,差距还是很明显。猜测Megatron的论文里选用这个形状也是因为它的执行效率最高。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某种尺寸的矩阵的GEMM效率最高。由此进一步推测,tensor parallel也能由于类似的原因实现优化。

Mixed Precision

Megatron默认是使用mixed precision(fp16)进行计算的。而且在前面的图里也能看到A100对于FP16的算力是TF32的两倍。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对比fp16与tf32在Megatron上的性能差异:

FP16TF32
s/iter4.437.53

TF32的时间开销增加了约70%,这个结果是符合预期的。

但是

  1. 我们在过去的测试中,发现开关AMP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性能差距
  2. Megatron在TF32下的迭代时间与我们的方法有些接近

因此,一个怀疑是,尽管我们在代码中加入了torch.cuda.amp,它并没有真正生效,又或者是使用的方法并不是最恰当的。这可能是我们的方法和Megatron的性能差距的一个来源。当然,也有可能是Megatron完全使用了fp16(而不是mixed precision),这个问题还有待检查。

更新2022 Feb 17:经过检查代码,Megatron 的 —fp16 应该是启用了 mixed precision 的。在 optimizer.py 中可以看到对 fp32 参数的维护。

Pipeline Parallel vs DDP

图片[2] - 模型并行 | 大规模语言模型架构 Megatron - MaxSSL

然而,另一个问题在于,当总GPU数量固定为n时,p 越小,data parallel的进程数 d=n/p 就越多。如果节点间的数据交换需要通过一个中心交换机的话,数据传输的效率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在Megatron中,tensor parallel与pipeline parallel都是将大模型装进显存的方法。但前面的实验已经验证了,在萤火二号的平台上,需要大量带宽的tensor parallel并不合适。那么,理论上,只需要选取最小的 ppp 使得模型能够装入显存就可以了。

接下来是一个关于pipeline的简单实验。为了能够将模型装入单个GPU,我们将hidden size缩小到2048。

pipeline parallel124816
Megatron (s/iter)2.843.253.193.013.40
Ours (s/iter)OOM2.804.407.69not supported
Megatron / Ours116%72.5%39.1%

对于Megatron来说,单卡是最快的,这个符合预期。然而,2卡反而是最慢的,8卡也并没有因为跨numa而显著变慢,16卡也没有因为跨node而显著变慢。作为对比,我们的方法随着pipeline parallel规模的增加,性能下降非常明显。猜测是因为Megatron的pipeline实现更加高效。

补充 2022 Feb 17:在上表中,Megatron 的 pipeline parallel 没有因为跨numa/node而显著性能下降是因为其显卡分配方式本来就是优先跨node的。即使当pipeline深度仅仅为2时,两块显卡也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详见这份文档。

此外,我们的方法在单卡下会OOM而Megatron不会,可能是同样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地启用fp16,又或者是我们的实现有一些粗糙(考虑到我们只是调用torch,Megatron也是,按理说不该有很大差别)。

PyTorch自带的pipeline基于RPC实现,无法支持跨节点的pipeline。Megatron中的pipeline应该是作者自行实现的,还有待确认。

另外,上述关于pipeline的分析均基于一个假设:在pipeline的每一步,GPU都能够跑满。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先放张示意图:

图片[3] - 模型并行 | 大规模语言模型架构 Megatron - MaxSSL

为了简单,只画了forward部分,backward本质上是一样的。现在假设每个GPU的算力没有跑满,所以它有两行。最上面的图表示一个常规的做法,分成3个micro batch。中间的图表示,如果GPU没有跑满的话,可以拆成6步流水线,每个GPU处理两步,那么效率会明显高于3步流水线。而最下面的图表示了另一种可能:尽管我们拆成了6步流水线,但是每一步都会把GPU跑满,体现为每个时间点GPU都只在处理一步运算。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也并不会比拆成3步流水线的情况差。

由于Megatron的实现已经固定了每个GPU只能承载流水线中的一步,我们用我们自己的实现做个实验。

pipeline stages481632
forward0.630.640.660.70
backward4.534.193.833.59
total5.505.114.744.53

可以看到,随着流水线变深,时间开销缩减到了原来的 83%。尽管foward小幅变慢,但是backward时间显著缩短。

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的提升 并不 总是能够在任何模型结构上都会发生。推测这是由于一些特殊的矩阵形状在GPU上的执行效率不高导致GPU没有跑满。上述结果来自于 layers = 54,hidden size = 1920,attention head = 20。这个实验仅仅提示在某些情况下,这样做可能带来加速。

在这些分析中,我们并没有考虑到pipeline带来的sync等overhead。但是从实验结果来看,这些开销是可以接受的。

实际上,我们真正应该减少的是pipeline所占用的GPU数量,而非总的流水线步骤。当我们观察到GPU并没有跑满的时候,在单个GPU内增加pipeline数量是有可能提高效率的:存在着某一个配置,能够平衡过多的pipeline数量带来的overhead与GPU利用率之间的关系。但是理论计算很难给出这个结果,因为overhead受到大量因素的影响。我们更可能需要经验性的实验去寻找这个平衡。显而易见的是,在节点,或者numa内部去分割pipeline的开销是注定远小于跨节点的pipeline的。

一般而言,总的GPU数量是一定的。在这种情况下,pipeline占用更多的GPU,就意味着其它“完美并行”(无bubble)的方式会占用更少的GPU,比如DDP与tensor parallel。二者中,DDP的传输可以和backward并行,但tensor parallel不行,所以会更加显著地受到带宽的限制。一个经验性的建议是,应该尽量减少单个进程占据的GPU的数量,但是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每个GPU内的pipeline数量。最后,我们再来解释一下Megatron的pipeline。

本质上,pipeline的bubble来自于启动时GPU i 要等待GPU i-1 的计算结果。每个GPU执行的时间越久,等待的时间就越久,bubble也会更大。核心的思路在于,如何减少GPU处理每个stage的时间。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减少micro batch size的大小,这个接下来会有讨论。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stage拆得更细致,让每个stage的执行时间更短。这实际上就是Megatron中提出的pipeline的做法。

这里放一张图帮助理解:

图片[4] - 模型并行 | 大规模语言模型架构 Megatron - MaxSSL

假设三个颜色分别代表3个micro batch,总的forward时间为18个格子,backward时间为24个格子。

在默认做法中,我们将计算平均分配到三个GPU上,每个GPU分到6个格子,执行完再传给流水线上的下一个GPU。对应上半个示意图。

另一种方式是,我们将计算拆成6份,每个GPU负责 不连续 的两份,以”interleaved”的方式进行分配。这样,GPU i只需要三个单位的时间就能够执行完毕传递给 GPU i + 1。本质上就是让启动时间尽量短。

这样做带来的额外开销是,数据的传输量增加了。假设每个GPU负责 v 个stage,那么传输量就变为了原来的 v 倍。

Megatron论文里的图片把forward和backward拆散了,看起来不那么直观。注意backward和forward是否并行都不会影响pipeline的执行效率,因为GPU已经跑满了(没跑满的话可以参照前面的讨论)。

Megatron拆开forward和backward的目的在于节约显存占用。如果等待forward全部完成后再进行backward,那么全部的micro batch都要被存下来留着backward时用。但是如果拆散forward与backward,可以理解为对于每一个单独的micro batch都尽可能早地完成forward+backward(而不是等待所有forward都完成后再一起backward),完成backward后就不需要再保留micro batch的数据了,所以节约了显存。

如果等待全部forward完成再进行backward的话,需要保存的数据量正比于micro batch的数量 m;如果拆散了的话,需要保存的数据量正比于pipeline的深度 p。考虑到 m≫p,拆散了更好。

Micro Batch Size

图片[5] - 模型并行 | 大规模语言模型架构 Megatron - MaxSSL

在Megatron上,一个经验性的实验是:

micro batch size248
time (s)4.794.435.69

Checkpoint Layers

图片[6] - 模型并行 | 大规模语言模型架构 Megatron - MaxSSL

由于 c的取值理论上并不会影响训练效率,最终不超过显存容量即可。根据Megatron论文中的建议,c取1或2是比较合适的值。

在Megatron上的实验验证了checkpoint的粒度并不会对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浮动约为8%:

checkpoint layers1248
total4.394.434.744.55

在我们的方法上得到的结果类似,浮动仅为4%:

checkpoint layers12481632
forward0.600.590.600.600.600.59
backward5.645.625.385.385.405.42
total6.416.376.156.146.166.18

Fused Kernels

Megatron的作者提供了一些fused kernels来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将bias-gelu和masked-softmax两个fusion,模型能获得约8.5%的提升,单次迭代时间从4.43s提高到4.08s。

总结

  1. pipeline优化。pytorch自带的pipeline还是有比较大的改进空间的,尤其是在发生跨numa的时候,与Megatron的实现产生了非常大的差距(而且pytoch的pipe不支持跨节点)。好的pipeline实现是训练大模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考虑像hfreduce一样实现一个hfpipe。

  2. 关注硬件特性。不同的 (layers, hidden size) 的组合,即使具有相同的理论计算量,实际执行起来的效率差异可以高达85+%。背后的原因应该是矩阵形状的不同。尽管在设计一个模型的时候,训练效率并不是第一考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轻微的调整来追求更高的训练效率。与此同时,另一个可行的做法是通过tensor parallel将矩阵变为最合适的形状。

  3. 当硬件架构、带宽已经确定后,tensor parallel能否被高效执行是存疑的。但是依旧可能存在某种专门的实现,使tensor parallel的传输开销能够小于pipeline parallel的bubble开销,来达到Megatron中所宣称的执行效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