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很努力,但好像没什么卵用?”这是很多职场人士或者即将进入职场的人容易产生的困惑。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 1973 年所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大概能解释这种情况。不过,让我们先从【冰山一角】这个词开始。
当你听到它,脑子里浮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很多人觉得,是这种——
北欧人在长期的航海中,对各种危险逐渐熟悉,包括冰山,他们称之为 “tip of the iceberg”。当你在海上遇到这样的一处冰山,一定要格外小心,它可能不过是整座冰山的很小一部分,一般认为大概只有 10%,后来 “tip of the iceberg” 变成了我们的舶来词——“冰山一角”。它可以用来比喻事物背后的全貌,也可以用来隐喻不为人知的事实真相。
给冰山做一个切面,简单演化到纸上,就是冰山模型的基础框架,“海平面” 以上很小的部分通常表示某件事情、某个事实或者某种现象中,容易表现或者容易被看到、被察觉的部分,“海平面” 以下的绝大部分则是这件事情的真相、事实的真正原因或者某种现象的真正原理。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你心里有这么一个简单的模型,都可能比别人思考多一步、甚至 N 步。
比如面对某个新闻事件,我们通常看到的都是被报道出来的故事——比如某人做了什么——只要你看到这个新闻,你就和所有人一样,都知道了冰山以上这很小的部分。但如果你潜入海平面以下,你首先会想知道,这个人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再向下,你想知道这个人最近几天是不是经历了什么?最近几个月、几年是不是发生了什么?甚至于他的童年发生了什么?简单几步,世界上可能就少了一个键盘侠,多了一个深度思考者。
又比如当你看到别人做的一份讲演和陈述。你能看到他的从容不迫、幽默有趣、精彩绝伦,但你看不到他背后有过的大量练习,其中包括对节奏、情节的把控、表情与肢体的练习。背后的背后,还有之前读过的书、有过的讲台经验,为了一篇讲稿而查阅的大量资料。背后的背后的背后,还有他当初选择做讲演这件事的原因、经历、动机等等。
在不太久远的历史中,冰山模型被不同的人引用——
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就曾提出写作中的冰山理论,又叫 “theory of omission ”,省略的艺术。
他认为,读者只会看到水面上的东西,但作者对于角色的了解却是整座冰山。作家越是敢于抛弃更多细节,故事将越有力、有分量。他的这一理论对 20 世纪的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家庭治疗师先驱萨提亚都曾用过冰山模型来进行自己的理论阐述。
而麦克利兰所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也有着相同的架构。这座冰山露出海平面的部分通常是知识和技能,而冰山以下通常是个人的综合能力、性格、动机、人生目标等等。
因为处于冰山之上,知识和技能更容易被大众看到,并且也容易习得——什么是番茄工作法?如何组装一台电脑?如何学会一首歌、制作一份 PPT、学会 Photoshop、Premiere?如何做个视频——在大部分领域,虽然成为一名专家可能需要 10000 小时,但如果你足够聪明,学会一项新技能大概只需 20 小时,哪怕你也许从来不太愿意坚持练习,以至于经常一看就会,一做就废,也不会耽误你总是先看到这些知识和技能。
而人们往往不太容易看到的,就是冰山以下的部分——个人的综合能力、性格、动机、人生目标等等。
个人综合能力,通常是指你的沟通表达能力、思考能力、执行力、决策力、领导力等等等等;而你的性格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对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任务的态度,甚至影响你是否可能积极处理一件事,还是消极拖延;你的动机和人生目标就更不用说了,它们是你想做一件事并且想把它做成的内在动因。
冰山以下的部分很难习得和改变,并且也很难轻易表现出来。但如同冰山以下的事实对一个新闻事件、对一场演讲起到了大部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属性,也可能决定了在当时当下,你是否能够胜任一份工作或职位,决定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你是否可以成为你心目中理想的人。
所以,在某些公司,即便冰山以下的部分很难被量化,HR 或者决策者们也可能会通过一些测试或问题,来看看除了你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否胜任这份工作?能否融入公司氛围?能否一起长期走下去?有些时候,基于一些内在的动因而热爱一份工作的人,可能好过那些看起来知识和技能都非常棒,而一些综合能力,比如沟通表达、决策、共情能力让人汗颜的候选者。当然,一个知识技能扎实、综合能力极强、性格和工作的需要相契合、又对这份事业有着高度热爱的人,哪个公司不爱呢?
对于个人来说,用素质冰山模型来进行个人分析,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冰山以下的部分既然不能轻易改变,那么最好先进行自我挖掘。首先,个人综合能力范围很大,不要认为自己需要几乎所有的能力,一名画家和一名策划师显然拥有截然不同的综合能力。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你的综合能力就藏在过往的所有经历中,尝试去分析然后把它们列出来。如果你发现自己可能缺乏某项综合能力,而犹豫是否需要它,应该继续在冰山模型上向下挖掘。
个人性格也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是对应某些工作的时候,我们才会说适合不适合。成长到一定阶段,我们对自己的性格如何,其实都有一个大体认知。如果你不太了解,多进行一些自我评价或者找周围的人对你进行评价,又或者,你可以做一些基本而相对可靠的性格测试,比如 MBTI。不过像星座、生肖、八字测试就免了。
而说到个人动机和人生目标,它们更像是黑箱,比性格还难以捉摸和把控。因为它们总是伴随着著名的“保安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当你经历过冰山以下的痛苦潜伏,回到海平面,就不用再问那些基本的问题了——我到底该学些什么知识?学哪些技能?
最后重复强调一遍,冰山模型只是一个简单的示意图表,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属,你可以尽情用它去尝试分析类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