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一、配置化背景
- 二、配置化概述
- 1.1 什么是配置?
- 1.2 配置的方式有哪些?
- 1.3 常用的配置有哪些?
- 1.4 什么是配置化?
- 1.5 配置化架构
- 三、配置化的优缺点
- 四、如何实现配置化
- 4.1 配置化的实现步骤
- 4.2 配置化的实现方式
- 4.3 配置化的实现风格
- (1)参数式
- (2)模型式
- (3)脚本式
- 4.4 软件不同阶段的配置化
- (1)软件设计阶段
- (2)软件开发阶段
- (3)软件发布阶段
- 五、配置化分类
- 5.1 按照系统层次划分
- (1)数据可配置
- (2)业务逻辑可配置
- (3)表示可配置
- 5.2 按照技术与业务划分
- (1)技术配置
- (2)业务配置
- 5.3 按照配置形式划分
- (1)本地文件配置
- (2)配置中心
- (3)数据库配置
- (4)启动参数配置
- (5)环境变量
- 六、配置管理
- 6.1 配置管理方法和实践
- 6.2 配置的生命周期
- 6.3 配置管理的工具
- 6.4 配置的持续发布
- 七、配置化思考
- 7.1 约定大于配置
- 7.2 代码 and 配置
- 7.3 代码 or 配置
- 7.4 配置化-DSL
- 7.5 业务化配置
- 八、配置化的问题
- 九、配置化实践
- 9.1 技术配置
- 9.2 业务配置
- 十、配置化的发展
- 十一、总结与思考
一、配置化背景
互联网软件市场是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优秀的服务层出不穷,所以互联网软件公司需要快速推出服务抢占市场、并且能够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否则就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大型且成熟的互联网产品为了能保持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则尤其困难,比如某广告系统由百万级的 C++/JAVA 代码构成,上百人工作在上面,并且每天进行着大量的业务需求迭代。由于系统演化多年,代码实现常常耦合,代码上的迭代容易引发问题,相应的回滚处理都比较复杂。为了能够使复杂系统仍然能快速应对变化,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服务化以及配置化的实践。
当我们还是编程新手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前辈告诉我们:软件开发中要将一些可能变动的参数放到配置文件中,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变代码且无需重新部署程序的情况下改变程序行为。
软件配置化的背景源自对软件开发和部署过程中灵活性和可维护性的需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背景因素:
- 适应不同环境:软件通常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运行,例如开发、测试、生产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需要不同的数据库连接信息、日志级别、调试模式等配置,因此需要灵活地适应不同的环境。
- 定制化需求:用户可能有不同的定制化需求,例如不同的功能模块、外观布局、数据源等。通过配置化,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 灵活性和可维护性:软件系统中硬编码的配置信息通常难以修改和维护,而通过配置化,可以将配置信息独立出来,便于管理和维护。
- 快速部署:通过将配置信息与代码分离,可以实现不同配置的快速部署,而无需重新编译和部署代码。
- 分布式系统需求:在分布式系统中,配置信息的一致性和动态调整是关键问题,配置化可以帮助实现这些需求。
- 微服务架构:随着微服务架构的流行,服务之间的交互和配置变得更加复杂,通过配置化可以简化配置管理和调整。
综上所述,软件配置化的背景是为了满足不同环境下的灵活部署、用户定制化需求、提高软件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以及支持分布式系统和微服务架构中的配置管理需求。通过配置化,软件系统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需求和环境,提高了软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配置化概述
1.1 什么是配置?
软件配置是指在软件开发和部署过程中,用于控制软件行为、外观和其他特性的设置和选项。软件配置可以包括各种参数、选项、设置和属性,这些配置可以影响软件的运行方式、外观和功能。
软件配置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 环境配置:包括了软件在不同环境(开发、测试、生产)中的配置选项,例如数据库连接信息、日志级别、调试模式等。
- 功能配置:控制软件功能开关的配置,例如开启或关闭特定功能模块、插件或扩展。
- 外观配置:控制用户界面的外观和布局的配置选项,例如主题、颜色、字体等。
- 数据配置:控制数据源、存储路径、文件格式等数据相关的配置选项。
- 安全配置:控制访问权限、加密算法、身份验证等安全相关的配置选项。
软件配置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配置文件(如XML、YAML、JSON等格式)、数据库记录、环境变量、命令行参数等。在运行时,软件可以根据配置来调整自身的行为和特性,从而实现灵活性和可定制性。
通过合理设计和管理软件配置,可以使软件更容易适应不同的需求和环境,提高了软件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同时,它也有助于降低软件定制和部署的成本。
1.2 配置的方式有哪些?
软件配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以下是常见的软件配置方式:
- 配置文件:使用文本文件保存配置信息,常见格式包括XML、YAML、JSON等。配置文件通常易于编辑和管理,同时也有很好的可读性。
- 数据库配置:将配置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软件在运行时从数据库中读取配置信息。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动态调整配置的场景。
- 环境变量:通过操作系统的环境变量传递配置信息,软件在运行时可以读取环境变量来获取配置信息。
- 命令行参数:软件启动时可以通过命令行参数传递配置信息,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临时修改配置的场景。
- 注册表(Windows平台):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可以使用注册表存储软件的配置信息。
- 云配置中心:利用云服务提供的配置中心,例如Spring Cloud Config、阿里云配置中心等,将配置信息集中存储并提供统一管理。
- 配置服务器:使用专门的配置服务器,例如ZooKeeper、etcd等,作为配置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管理中心。
- 手动输入:在一些简单的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软件界面手动输入配置信息。
不同的配置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配置方式可以提高软件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1.3 常用的配置有哪些?
软件系统中的配置包括各种参数、选项和设置,它们可以影响软件的行为、功能和外观。以下是软件系统中常见的配置项:
- 环境配置:控制软件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包括开发、测试、生产环境等。这包括数据库连接信息、日志级别、调试模式、错误处理方式等。
- 数据库配置:包括数据库服务器的地址、端口、用户名、密码、数据库名称等信息。
- 日志配置:控制日志的输出格式、级别、输出目标等,以及日志文件的存储路径和滚动策略等。
- 安全配置:包括访问权限、加密算法、证书配置、身份验证方式等安全相关的配置选项。
- 功能开关:控制软件功能模块、插件或扩展的开启和关闭。
- 外观配置:控制用户界面的外观和布局的配置选项,例如主题、颜色、字体等。
- 数据源配置:配置数据源的连接信息、存储路径、文件格式等。
- 系统性能配置:控制系统的性能参数,例如线程池大小、缓存大小、超时时间等。
- 通知和报警配置:包括邮件服务器配置、短信接口配置、报警级别和方式等。
- 第三方服务配置:配置与外部服务集成的信息,例如支付接口、地图服务、消息队列等。
这些配置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配置文件(如XML、YAML、JSON等格式)、数据库记录、环境变量、命令行参数等。通过合理管理和使用这些配置,软件系统可以更灵活地适应不同的需求和环境,提高了软件的可定制性和可维护性。
1.4 什么是配置化?
软件配置化是指软件系统设计时考虑到了灵活的配置选项,以便在不改变源代码的情况下能够对软件的行为、外观或其他方面进行定制和调整。这种设计思想可以使软件更容易适应不同的需求、环境和用户偏好,提高了软件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软件可配置化的特点包括:
- 参数化配置:软件的行为和特性可以通过配置文件、环境变量、命令行参数等方式进行灵活配置。
- 外部化配置:将软件的配置信息从代码中分离出来,以便于修改和管理,通常以独立的配置文件或数据库存储。
- 动态配置:允许在运行时动态修改配置,而无需重新编译和部署软件。
- 统一的配置管理:将所有配置项集中管理,方便进行统一的管理、监控和调整。
通过软件配置化,用户和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环境,轻松地进行定制和调整,而无需修改源代码或重新构建整个软件系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软件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降低了维护和定制软件的成本,同时也增强了软件的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1.5 配置化架构
架构有着非常多的定义,Roy Thomas Fielding 在 把软件架构定义一种架构元素(组件、连接器、数据)的配置表示。这里配置的语义变得更宽泛了,已经不再是指单纯的标准数据格式语言(xml, json, yaml)类的配置,而是一种能够描述架构的语言。使用配置更宽泛的语义,配置化架构定义如下:
配置化架构是指可配置的方式构建软件的方法。它是在领域建模的基础上,以配置表述业务,以配置组织架构元素(服务、组件、数据),并对配置进行规范化、自动化的管理。
配置化架构的基础是对领域的抽象以及软件系统的高度的自动化。
配置化架构是许多软件架构努力的方向之一。随着软件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以及对软件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定制化需求的提高,配置化架构成为了许多软件架构设计的重要目标和方向。
配置化架构(Configuration-driven Architecture)是一种软件架构设计思想,它将系统的行为、特性和逻辑通过配置进行管理和调整,以实现灵活性、可定制性和可维护性。在配置化架构中,系统的各种行为和特性通常不是硬编码在源代码中,而是通过外部配置文件、数据库、环境变量等方式进行动态配置。
配置化架构的设计思想使得软件系统更加灵活、易于定制和维护。它可以降低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成本,提高软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配置化架构在大型软件系统、分布式系统和微服务架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配置化的优缺点
配置化架构的开发方式,相对于代码开发,无论是在服务的级别,还是在组件内部的级别,甚至是内部参数,都可以在不对软件功能进行变更的情况下,就能实现软件系统内的这些元素进行调整。配置化架构的优势是在较低的变更成本下,实现快速的调整软件系统。
然而,配置的校验往往是依赖于标准数据格式(xml、json、yaml)的解释器或者额外的 schema 工具,相比于编程语言,还是缺乏更严格语义上的校验保证;而且目前往往对于配置的编辑也缺乏业务级的测试,这些都可能引入bug。所以在实现配置化架构的时候,我们需要在校验、自动化测试、以及基础设施上做很多工作;而且实现配置化架构的时候,有时候还需要借助领域特定语言,这些都引入了额外的开发、学习以及维护成本。
平衡优缺点,建议还是从需求变更的频率的角度去考虑,在需要快速调整软件系统的情况下,实现快速以及高度自动化的配置化架构是非常有价值的。
软件配置化具有许多优点和一些缺点:
(1)优点:
- 灵活性:配置化使得软件系统的行为、功能和外观可以通过配置进行灵活管理和调整,满足不同用户和环境的需求。
- 可维护性:通过配置化,将配置信息与代码分离,便于管理和维护。可以独立更新配置信息而无需修改代码,降低了维护成本。
- 定制化:配置化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不同的功能模块、外观布局、数据源等。
- 快速部署:通过将配置信息与代码分离,可以实现不同配置的快速部署,而无需重新编译和部署代码。
- 一致性管理:配置化有助于管理和维护配置信息,确保系统中各项配置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 动态调整:支持在系统运行时动态修改配置,而无需重新编译和部署系统,实现动态调整系统行为。
(2)缺点:
- 复杂性:配置化可能增加系统的复杂性,特别是当系统需要大量配置项和复杂的配置管理策略时。
- 安全风险:某些敏感信息可能会被包含在配置文件中,如果配置信息泄露可能导致安全风险。
- 配置错误:相比于编程语言,缺乏了严格的语义校验,更容易出现配置错误,从而导致系统运行异常,因此需要对配置进行验证和容错处理。
- 版本管理:对配置项的版本管理可能会带来一些额外的管理成本,特别是在多个环境中进行配置的协调。
总的来说,软件配置化的优点包括灵活性、可维护性、定制化等,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复杂性、安全风险和配置错误。因此,在使用配置化时需要仔细权衡利弊,确保充分发挥其优点,同时有效地管理和规避其缺点。
四、如何实现配置化
4.1 配置化的实现步骤
要实现配置化的软件系统,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 设计可配置的架构:在软件系统的设计阶段,考虑将系统的行为和特性进行模块化和参数化,使得各种行为和特性可以通过配置进行管理和调整。合理的架构设计是实现配置化的基础。
- 定义配置项:明确定义系统中需要配置的各种选项、参数和设置,包括环境配置、功能开关、数据源、日志配置、安全配置等。
- 选择合适的配置方式:根据系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配置方式,例如配置文件、数据库配置、环境变量、命令行参数等。
- 提供配置管理接口:为系统提供统一的配置管理接口,包括读取、修改、更新配置信息的接口,以便在运行时进行动态配置调整。
- 实现配置加载和解析:在软件系统中实现配置加载和解析的功能,根据配置文件、数据库记录或其他配置方式读取配置信息,并解析成系统可识别的格式。
- 动态配置支持:支持在系统运行时动态修改配置,而无需重新编译和部署系统。这包括配置热加载、配置刷新等功能的实现。
- 配置验证和容错处理:对配置进行验证和容错处理,确保配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避免由于配置错误导致系统异常。
- 文档化和管理:对系统中的各项配置进行文档化和管理,包括编写配置说明文档、进行版本管理、配置项的权限管理等。
- 测试和验证:对配置化的系统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各种配置项的正确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使软件系统实现配置化,使得系统的行为和特性可以通过配置进行灵活管理和调整,从而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可定制性和可维护性。
4.2 配置化的实现方式
软件配置的实现方式有很多种,具体的选择取决于软件的需求和技术栈。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软件配置实现方式:
- 属性文件:使用文本文件存储键值对的方式,例如 Java 中的 .properties 文件、XML 文件等。这种方式简单易用,适用于小型项目和简单的配置需求。
- JSON 或 YAML 文件:使用 JSON 或 YAML 格式的文件存储配置信息。这种方式可以更灵活地描述结构化的数据,适用于复杂的配置需求。
- 数据库存储:将配置信息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或者 NoSQL 数据库中。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动态管理和调整配置信息的场景。
- 环境变量:使用操作系统的环境变量来存储和传递配置信息。这种方式在容器化和云原生应用中比较常见。
- 命令行参数:通过命令行参数来传递配置信息。这种方式适用于一次性或临时的配置设置。
- 配置中心:使用专门的配置中心来集中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例如 Zookeeper、Consul、Etcd、Spring Cloud Config 等。
- 注解配置:通过在代码中添加注解或标记来实现配置化,例如使用 Spring Framework 中的注解来配置依赖注入、AOP 等功能。
- 元数据配置:使用元数据描述系统的配置信息,例如使用元数据来描述实体属性、界面布局、数据流程等。
- 特定领域语言(DSL):使用特定领域语言来描述系统的配置信息,例如使用 Groovy、Scala 等语言编写配置脚本。
- 配置对象: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中,可以定义专门的配置对象来表示配置信息,通过创建和配置对象来实现配置化。
这些实现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选择合适的配置实现方式和技术来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
4.3 配置化的实现风格
「风格」指的是从领域业务模型的角度上看,用配置去实现业务的三类方式;
配置化架构的基础之一是以配置对业务进行抽象上描述,从这个角度看,配置化架构可以归纳为三类风格,参数式、模型式以及脚本式。
(1)参数式
参数式配置是表达业务的最简单的方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比如对于功能的开关、阈值、基础组件参数值(比如消息的超时时间)等等,通常采用简单的 K-V 形式进行表达。标准数据格式语言,如 XML,JSON,YAML 等等都是支持参数式配置常用的工具。
参数式配置化是一种将配置信息以参数的形式进行管理和应用的方法。在参数式配置化中,配置信息被抽象为一组参数,这些参数可以通过特定的配置文件、配置中心或者数据库进行管理,而不是直接硬编码在代码中。
具体来说,参数式配置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 使用参数描述配置:配置信息被抽象为一组参数,可以是键值对、属性列表、结构体等形式的参数集合。
- 通过配置文件或配置中心进行管理:配置信息可以存储在配置文件、数据库或者专门的配置中心中,可以通过配置文件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维护和操作。
- 提供灵活的配置方式:参数式配置化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配置,包括文本文件、XML、YAML、JSON等,也可以使用配置中心提供的可视化界面进行配置。
(2)模型式
模型式配置解决的问题相比于参数式更为复杂,它往往需要对领域业务进行建模,才能通过配置进行表达。为了满足更多特定的业务,往往需要借助于领域特定语言,增加丰富的语义。在应用领域特定语言的基础上,使配置具备了更丰富的语义,能表达引用、默认值、覆盖等语义。
模型式配置化是一种将配置信息以数据模型的形式进行管理和应用的方法。在模型式配置化中,配置信息被抽象为数据模型,可以通过数据模型的属性和关系来描述和管理配置,而不是直接使用传统的配置文件或者代码中的硬编码方式。
具体来说,模型式配置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 使用数据模型描述配置:配置信息被抽象为数据模型的属性和关系,可以使用类、结构体、实体等形式来表示配置信息。
- 通过数据模型进行配置管理:配置信息可以使用数据模型进行管理,包括增删改查、版本控制、权限管理等,可以通过数据模型的方式进行配置的维护和操作。
- 提供丰富的表达能力:数据模型可以提供丰富的表达能力,包括继承、多态、关联关系等,可以更灵活地描述和管理复杂的配置信息。
(3)脚本式
当业务不属于参数式和模型式的时候,比如业务代码各式各样,无法用抽象的配置语言统一表达,我们可以通过脚本语言实现配置化。一般来说都是指在静态语言里嵌入了动态语言。
脚本式配置化是一种将配置信息以脚本的形式进行管理和应用的方法。在脚本式配置化中,配置信息被抽象为脚本文件,这些脚本文件包含了配置信息的定义和逻辑,可以通过解释器或者执行引擎进行解析和执行。
具体来说,脚本式配置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 使用脚本描述配置:配置信息被抽象为脚本文件,可以是Shell脚本、Python脚本、JavaScript脚本等形式的文件,包含了配置信息的定义和逻辑。
- 通过解释器或执行引擎进行管理:脚本文件可以通过相应的解释器或执行引擎进行解析和执行,从而实现配置信息的加载和应用。
- 提供灵活的配置逻辑:脚本式配置化可以提供灵活的配置逻辑,包括条件判断、循环、函数定义等,使得配置信息的定义更加灵活和功能更加丰富。
4.4 软件不同阶段的配置化
(1)软件设计阶段
软件配置项的选择和设计是软件设计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把需求中的部分可变点抽象出来作为配置项, 以提高系统灵活性。
配置项的选定应该准确且适量:
- 不准确的配置项难以表达系统的可变点,增加用户的理解难度和系统的维护成本。
- 过少的配置项不能满足系统灵活性的需求,降低用户满意度并可能在特定场景下给开发人员带来困难。
- 过多的配置项不利于维护,也可能使用户很难确定需要改动的配置。
在完成基于可变点的配置项选定后,需要对配置项进行设计,完善其语法和语义信息,使其易于理解和使用。配置项的设计包括配置项的名称、类型、存储形式、与变动点的映射关系等。
配置项设计原则:
- 减少或者隐藏不必要和使用频率低的配置项,对使用频率不高但确实需要的配置项,可以通过“高级配置”的方式与普通配置项分隔开。
- 缩小无意义的配置项值域,多使用枚举型的配置项,而枚举数量以2~3个为佳。
(2)软件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中的软件配置相关工作主要包括配置项实现和配置项管理。
配置项实现以设计为依据,主要任务包括:完善配置项的约束,将配置项写入配置文件或配置库,编码实现配置项访问接口,以及形成配置说明文档。
- 配置项的约束:对于每类配置项,根据其类型和运行时需求可以分为语法约束和语义约束,例如:端口号应是0–65535中的一个整数,这个是语法约束,端口号不能使用已经被占用的端口号,此为语义约束。配置项约束不局限于单个配置项内, 还存在于多个配置项之间。
- 配置项文档:可以使用配置文件自动注释工具ConfigFile++,ConfigFile++从配置项的类型、约束、作用等方面对配置项进行概括,生成统一格式的配置项注释,插入配置文件中。
配置项管理是软件开发过程中配置项有效性、一致性的重要保证。软件开发过程中,由于需求的变化或者新功能的增加,配置项可能发生变化。面对变化,如果缺乏配置项的管理手段,可能会出现配置项更新困难、配置不一致和配置项丢失等问题。
- Facebook的配置管理工具套件,由Configerator、Gatekeeper、PackageVessel、Sitevars以及MobileConfig组成。
1)提出“配置即代码”的概念,可以通过类似管理代码的方法管理配置项,提高配置的可维护性。
2)从多角度考虑配置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设计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该套件对于大型项目的配置管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可以依赖第三方工具辅助进行配置项管理,配置项自动发现和提取工具ConfEx。
1)其首先根据词汇表和文件名划分出各个配置文件所属的软件;
2)其次ConfEx对配置文件进行文本分析,以键值对的形式提取出文件中的配置项及其取值;
3)然后消除歧义,保证每个键只对应唯一的值;
4)最后将解析得到的配置文件和配置项列表展现给用户。- 使用模型驱动的软件配置管理方式,该方式定义了配置管理过程中的3种模型:环境模型、行为模型和分支模型,以及2条规则:环境转换规则和分支合并规则。应用该方法,在配置变化时,首先明确变化在模型变更中的体现,然后基于规则进行模型的转化, 完成配置项的管理。
如何提高软件开发过程中配置项管理的能力:
- 配置演化变更管理,建立和完善配置项变更应对机制,以成熟的理论和工具变更配置项。
- 配置理解发现,发现和理解系统配置项,对配置项进行集中管理。
(3)软件发布阶段
软件发布阶段主要包括测试、部署和运维。在这3个步骤中, 软件配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既有相似性,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测试阶段侧重于配置错误的处理,部署阶段侧重于配置项调优,运维阶段则同时关注配置错误处理和性能优化两方面。
软件配置错误常见且负面影响极大,因此,尽早地发现软件配置错误并进行修复极为重要。软件配置错误处理主要分为检测、诊断和修复3个阶段。错误检测主要判断系统是否存在配置错误,或者当前系统错误是否是软件配置导致的;错误诊断主要分析配置错误具体是由哪一个或者哪一组配置项导致的,以及为什么会导致配置错误;错误修复为错误的配置项重新设置正确的值,使系统可以正确运行。
- 软件配置测试: 将软件测试的思想引入软件配置中,首先将硬编码在源代码中的配置项参数化,然后给配置项赋予实际运行环境中使用的值,最后运行测试用例。
- 基于日志的配置错误诊断:对比异常日志与正常日志的差异,首先违背配置项约束,产生若干错误的配置,再分别在正确和错误的配置上运行测试用例,得到日志输出,纪录配置错误的特征,对于新的异常日志,与特征库中的各个配置错误进行对比。
- 发现异常控制流:程序交互,指配置项值与程序代码覆盖间的关联,即配置项值对程序控制流的影响。
- 使用机器学习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从配置文件中提取配置项并进行训练,使用基于关联规则的学习算法得到一系列配置项的规则,以此判断一个配置项是否存在问题。
- 工具ConfSeer:ConfSeer结合了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和交互式学习等多种技术,建立解决配置错误的知识库,检测和修复配置错误。该工具的准确率达到了80%~97.5%,并且有运行开销低的优点。
软件配置与系统性能密切相关。通过调整配置以改善系统性能,首先要建立模型,表示配置项与系统性能的关系,然后根据实际需求和约束,为配置项设定恰当的值,通过配置参数调优达到优化系统性能的最终目标。
- 建立配置项与系统性能关系模型:方法在模型准确率与样本采样代价之间进行权衡,提出了基于频率的投影抽样来实现模型准确率和获取样本代价间的平衡。
- 配置框架SmartConf:该框架根据用户期望的系统性能,由系统自动调整系统配置以满足需求。使用SmartConf框架时,开发者说明哪些配置项与什么性能相关,并设定配置项的初始值。用户说明期望的系统性能,系统通过SmartConf控制器,自动调整配置项的值。
-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系统性能配置模型以及模型学习方法:将该方法在多个系统上的准确率达到92.5%以上,而模型的构建仅使用2.2%的样本。
五、配置化分类
5.1 按照系统层次划分
(1)数据可配置
数据可配置指的是将数据访问、数据结构等相关的配置参数与代码逻辑分离,使得这些配置可以通过外部配置文件或其他方式进行管理和修改,而不需要修改数据层的源代码。
通常包括:
- 数据源可配置:系统可以配置多个不同的数据源,数据源的连接信息(例如数据库地址、用户名、密码、连接池配置等)也是存储在配置文件中,而不是硬编码在代码中。
- 数据存储方式可配置:数据可以存在文件中,也可以存储在oracle、mysql等关系型数据库中,还可以存储在mongo、ES、redis等非关系型数据库中,可以使用配置信息来切换不同的存储方式。
- 数据存储结构可配置:通过大字段存储json结构、横表转纵表存储、弹性字段、或者采用可动态扩展字段的数据库,实现可以通过配置动态修改数据存储结构。
(2)业务逻辑可配置
业务逻辑可配置是指将应用程序中的一些业务规则、流程和逻辑与代码实现分离,使得这些业务逻辑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或其他外部方式进行管理和修改,而不需要修改代码或进行重新编译。这种设计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同时降低了代码修改和重新部署的频率。
通常包括:
- 业务流程可配置:将一些业务流程和工作流程的定义存储在外部配置文件中,从而可以通过配置来调整和修改业务流程,而不需要重新编码。
- 业务规则可配置:使用规则引擎技术将一些业务规则和决策逻辑抽象出来,存储在规则库中,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管理,而不需要修改代码。
- 业务逻辑可配置:使用插件化的架构设计,将业务逻辑的实现和执行与核心系统分离,使得业务逻辑可以通过插件方式进行配置和扩展。
(3)表示可配置
表示层可配置是指将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和交互逻辑与代码实现分离,使得这些界面和交互逻辑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或其他外部方式进行管理和修改,而不需要修改代码或进行重新编译。
通常包括:
- 界面布局可配置:将用户界面的布局和组件排列方式存储在外部配置文件中,从而可以通过配置文件进行管理和修改。
- 界面内容可配置:页面的展示内容是通过读取配置信息进行展示,从而可以通过配置进行管理和修改,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要求。
- 界面风格和主题配置:用户界面的风格、主题、颜色等样式参数可以通过外部配置文件进行管理,使得界面风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态配置和调整。
- 交互逻辑配置:一些用户界面的交互逻辑、事件处理、页面跳转等行为可以通过配置文件进行管理,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态配置和调整。
- 国际化和本地化配置:将界面的文本、标签、提示信息等存储在外部资源文件中,从而可以根据用户的语言和地区进行动态的国际化和本地化配置。
5.2 按照技术与业务划分
在软件系统中,技术配置和业务配置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配置信息,它们分别用于定义系统的技术实现和业务逻辑。
虽然技术配置和业务配置在系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但它们通常是相互关联的,系统的业务逻辑可能会依赖于一些技术配置,而技术配置也可能受到业务需求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系统设计和配置管理中,需要考虑技术配置和业务配置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1)技术配置
技术配置通常包括与系统技术实现和运行环境相关的配置信息。
技术配置主要用于定义系统的底层技术组件和环境,通常由开发人员和系统管理员管理和配置。
示例:数据库连接信息、日志配置、缓存配置、安全配置、第三方服务集成配置、环境配置、系统参数配置等。
技术配置通常建议放在系统的配置文件或配置中心里面
(2)业务配置
业务配置包括与系统业务规则、流程和逻辑相关的配置信息。
业务配置主要用于定义系统的业务逻辑和行为,通常由业务分析师、产品经理或系统管理员管理和配置。
示例:业务规则配置、工作流配置、界面配置、业务参数配置等。
业务配置通常建议存储在数据库中
5.3 按照配置形式划分
软件系统的配置信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管理和配置,这些配置形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根据具体的系统需求和架构设计来选择合适的配置形式。在实际系统开发和部署中,通常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选择适当的配置形式进行配置管理。
(1)本地文件配置
- 属性文件:使用键值对存储配置信息,通常以.properties文件或.ini文件的格式存储。
- XML配置文件:使用XML格式存储配置信息,可以通过标签和属性来组织和描述配置信息。
- JSON配置文件:使用JSON格式存储配置信息,通常用于较为结构化和复杂的配置数据。
- YAML配置文件:使用YAML格式存储配置信息,与JSON类似,但语法更加简洁和易读。
(2)配置中心
通过配置中心服务(如Spring Cloud Config、AWS Config等)来集中管理和分发配置信息。
(3)数据库配置
将配置信息存储在数据库表中,通过查询和更新数据库记录来管理配置信息。
(4)启动参数配置
通过命令行参数传递配置信息,通常用于启动应用程序时动态指定一些配置参数。
(5)环境变量
使用操作系统的环境变量来配置一些系统级的参数和配置信息。
六、配置管理
在软件系统中,配置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对系统的各种参数、规则、行为和功能进行配置和管理。
6.1 配置管理方法和实践
- 配置文件管理:将系统的配置信息存储在配置文件中,比如properties文件、YAML文件、JSON文件等。通过统一的管理和维护配置文件,可以方便地对系统的各种配置信息进行管理和调整。
- 数据库配置管理:将系统配置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配置表或参数表进行管理。数据库配置可以实现更灵活的配置管理,可以支持动态配置更新和灵活的权限管理。
- 配置中心:使用专门的配置中心来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比如Spring Cloud Config、Apollo等。配置中心可以提供配置信息的集中管理、版本控制、动态刷新等功能。
- 环境变量管理:使用环境变量来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通过环境变量的设置可以实现不同环境下的不同配置。
- 参数式配置:将系统的配置信息抽象为一组参数,可以通过配置文件、配置中心或数据库进行管理。
- 模板化配置:使用模板来管理系统的配置信息,比如使用模板引擎来生成配置文件。
- 版本控制:对配置文件进行版本控制,可以通过版本控制系统(如Git)来管理配置文件的版本和变更历史。
- 权限管理:对配置信息进行权限控制,可以限制不同用户或角色对配置信息的访问和修改。
- 监控和告警:对配置信息的变更进行监控和告警,及时发现配置变更可能引发的问题。
- 自动化部署和配置:将配置信息纳入自动化部署和配置管理流程中,实现自动化的配置更新和生效。
6.2 配置的生命周期
- 创建阶段:配置的创建阶段是指根据系统需求和规则,创建新的配置信息。这可能涉及到新功能的配置、参数的设置、规则的定义等。
- 修改阶段: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需要修改配置信息以适应新的需求或者解决问题。这就是配置的修改阶段,需要确保修改配置信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 存储阶段:创建和修改的配置信息需要进行存储,可以存储在配置文件、数据库、配置中心等地方。存储阶段需要考虑数据安全性、可维护性和访问控制。
- 发布阶段:配置信息需要发布到相应的环境中,比如测试环境、生产环境等。发布阶段需要考虑配置信息的版本管理、发布流程、自动化发布等。
- 应用阶段:配置信息在相应的环境中被应用到系统中,影响系统的行为、功能或性能。应用阶段需要确保配置信息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 监控和调整阶段:一旦配置信息被应用到系统中,需要对其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配置信息以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 销毁阶段:当某个配置信息不再需要或者过期时,需要将其销毁,包括从存储介质中删除、停止应用等操作。
6.3 配置管理的工具
- 配置服务器:专门的配置服务器(如Zookeeper、Consul、etcd等)可以用于集中管理和分发配置信息,支持配置版本控制、动态更新等功能。
- 云配置中心:云平台提供的配置中心服务(如Spring Cloud Config、AWS Config等)可以集中管理配置信息,并提供高可用、自动化部署等特性。
- 版本控制系统:版本控制系统(如Git、SVN等)可以用于管理代码和配置文件的版本,提供版本比对、回滚等功能。
- 配置管理工具:一些专门的配置管理工具(如Puppet、Chef、Ansible等)可以用于自动化配置管理、部署和监控。
- 持续集成/持续部署工具:CI/CD工具(如Jenkins、Travis CI、CircleCI等)通常也包含配置管理的功能,可以用于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配置。
- 监控和告警系统:一些监控和告警系统(如Prometheus、Nagios、Zabbix等)可以用于监控配置信息的变化,并进行告警和通知。
- 日志管理工具:日志管理工具(如ELK Stack、Splunk等)可以用于监控配置变化对系统行为的影响,并进行分析和可视化。
- 配置文件管理平台:一些专门的配置文件管理平台(如ConfigCat、Consul Template等)提供可视化的配置管理和编辑功能。
- 数据库配置管理:Liquibase是一个开源的数据库重构工具,它能够跟踪、管理和应用数据库变更。Liquibase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强大的方式来管理数据库变更,并确保数据库结构在不同环境中的一致性,它通过XML、YAML、JSON等格式的变更日志文件来描述数据库的变更,开发人员可以通过编写这些文件来描述数据库结构的变化。
6.4 配置的持续发布
配置化架构所期望的目标是能快速对软件系统做出调整。然而有时候即便是软件本身的配置能做出快速调整了,但是在传统的长周期发布方式下,除了要进行等待,对于缓存的很多变更,需要更复杂的测试以及一旦出现问题,排查以及回滚都会非常困难,这些情况都导致了不能达到快速变更系统的目的。
持续发布是配置化架构的一个基础。配置的变更不会缓存、积压起来,而是会触发包括测试、部署的流水,进而发布到线上。即使中间有错误由于变更被拆的很小会被快速定位以及能做到快速回滚。
七、配置化思考
7.1 约定大于配置
“约定大于配置”(Convention over Configuration)是软件开发中的一种设计理念,它强调通过制定一些约定(即默认规则),来减少对配置的依赖,从而提高开发效率、降低代码复杂性,并增强系统的可维护性。以下是对”约定大于配置”的理解:
- 默认约定:”约定大于配置”认为在软件开发中,有很多通用的约定和最佳实践是普遍适用的,因此可以将这些约定作为默认规则。例如,Maven项目中的约定目录结构(src/main/java、src/main/resources等)就是一种默认约定。
- 减少配置:通过约定大于配置的方式,开发人员可以减少在配置文件中编写重复的配置信息,因为很多配置信息可以通过默认约定来自动推导或补全。
- 提高开发效率:约定大于配置可以减少开发人员在琐碎的配置上花费的时间,从而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提高开发效率。
- 降低复杂性:通过一致的约定,可以减少系统中的配置选项,简化系统的复杂性,使得系统更易于理解和维护。
- 统一风格:约定大于配置可以帮助团队建立统一的编码风格和项目结构,减少团队成员之间的差异,提高代码的一致性。
- 易于扩展和维护:通过一致的约定,系统的扩展和维护变得更加容易,因为新的功能可以根据约定自动集成到系统中。
总的来说,”约定大于配置”的理念旨在简化软件开发过程,降低系统的复杂性,提高开发效率,增强系统的可维护性,并使团队成员更容易协作。这种设计理念在许多开发框架和工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Ruby on Rails、Spring框架等。
7.2 代码 and 配置
软件 = 代码 + 配置
将一些可能变动的参数放到配置文件中,可以使得程序更加灵活,适应多种业务场景。于是在日常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将数据库连接参数,日志路径等线上环境相关的易变值加入配置文件。这样,当我们的DB想要扩容、日志存储想要变更时,仅需修改配置文件即可。如此,某一天我们也会将软件中的其他功能特性开关也移步到配置文件中。更有甚者,将一些业务逻辑操作从代码中挪到配置文件中。于是,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并不是在写代码,而是写配置文件。
假设有一款软件产品它无限发展,经历了从代码定义一切到极限配置化的全过程,具体如下:
- 软件开发初期:所有业务逻辑都写在代码里 – 业务实现完全由开发人员完成。
- 软件开发中期:将一些可能变动的参数放到配置文件中,以快速应对商业变化 – 业务实现的一小部分由开发人员完成转移到了产品&运营人员。
- 软件成熟期:业务已相对稳定,抽象出经常变化的部分封装成模块并形成规则引擎 – 业务实现由开发人员与产品&运营人员共同完成。
- 系统重构:业务进一步发展,系统重构升级,将业务核心逻辑抽象成可以通过DSL来表达,开发人员负责建设DSL,产品&运营人员使用DSL完成业务实现,提高组织产出效率 – 业务实现绝大部分由产品&运营人员完成。
- 低代码平台:业务进一步发展,组织扩张人员规模,DSL使用门槛太高,人员边际效率降低,这与高速变幻的商业环境不相匹配,于是一部分开发人员从建设DSL改为建设低代码平台,最终产品&运营人员以及销售等各角色通过简单操作平台软件(如拖拖拽拽一些控件)完成业务的实现 – 业务实现绝大部分由产品&运营人员完成,少部分由销售人员完成。
- 无码编程:业务处于市场垄断,商业智能出现,开发人员已构建出生产代码的机器,开发人员转为产品&运营,即开发人员通过『拖拖拽拽』生成代码,产品&运营转为销售,此时公司只有两类角色:生产软件的人员(开发)与兜售软件的人员(销售)。
有人发明了『配置文件复杂读时钟』的概念来描述配置文件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十分贴切。
- 12点:所有逻辑均是写在代码里,有些甚至是硬编码 – 对应业务起步期。
- 3点:前辈们告诉我们,将一些可能变动的参数放到配置文件中 – 业务发展早期
- 6点:需求快速变化,业务逻辑越来越复杂,配置文件也越来越复杂,引入一些条件判断,异常处理等- 业务发展中期。
- 9点:有一些定制化的需求开始出现,为了应对这种变化,配置文件开始走向大量定义软件行为的方向,并且与业务规则紧密耦合在一起 – 业务发展顶峰期
- 12点:最后的最后又回到原点,所以的业务逻辑均写在配置文件中,包括硬编码 – 业务发展瓶颈期。
于是,软件开发人员从面向代码编程变成了面向配置文件编程。其实,这个时期,配置文件俨然已变成了一种编程语言。那么回过头来想一想,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一门配置编程语言,这真的必要吗?
7.3 代码 or 配置
本质上:配置与代码代表了两种编程范式:声明式(Declarative programming)与命令式(Imperative programming)。
当前,几乎所有计算机的硬件工作都是命令式的,也几乎所有计算机的硬件都是设计来运行机器代码,使用命令式的风格来写的。从这点来讲,大部分场景使用代码实现业务逻辑要优于配置文件。
对于大部分的软件系统而言,配置文件是为软件系统的管理员而准备的,方便他们正确而高效地使用软件系统。这样的场景下,应强于代码而弱于配置文件。
这里总结了一些tips,仅供参考:
- 应当仅将简单的key-value配置放到配置文件中。
- 如果允许非开发人员快速改变程序行为,那么可以考虑配置文件。
- 任何涉及业务逻辑的地方都应该放到代码里实现,配置文件不建议加入业务『行为』。
- 如果配置改变需要代码改变,那么需要谨慎使用。
- 如果配置项仅仅是开发者理解的数据结构,那么需要谨慎使用。
- 使用者为配置负责,开发者为代码负责。
7.4 配置化-DSL
每个工具都想发展成为一个平台,无独有偶,每一个配置文件都想成为一个DSL(Domain Specific Language,领域专用语言)。
起初配置文件中只是一些与代码执行环境有关的参数配置(供系统管理员使用),随着一些『业务行为』也被加入到配置文件中,它则慢慢地进化成为了一种DSL。但并不是每一个软件系统都需要一套自己的DSL,也不是每一个DSL都会被设计地那么易懂与易用,有些仅仅是增加了复杂度。
配置化最重要的是定义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即是某种意义上的DSL,一般都需要我们编写特定的逻辑对配置信息进行解析和处理。理解DSL对于我们做好配置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DSL是领域特定语言(Domain-Specific Language)的缩写。领域特定语言是一种针对特定领域、特定问题或特定任务而设计的编程语言。与通用编程语言(如Java、C++、Python等)不同,DSL旨在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并提供了特定领域的领域模型、概念和表达能力。
DSL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 外部DSL(External DSL):外部DSL是独立于通用编程语言的一种专门的领域特定语言,通常有自己的语法和语义。外部DSL通常需要自己的解析器和编译器,用于将DSL代码转换为机器可执行的指令。外部DSL的例子包括SQL(用于数据库查询)、HTML(用于网页标记)、正则表达式等。
- 内部DSL(Internal DSL):内部DSL是在通用编程语言的基础上构建的一种领域特定语言,利用通用编程语言的语法和语义来实现特定领域的表达能力。内部DSL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通用编程语言中提供更加自然、直观的领域相关表达,从而简化特定领域的问题求解。内部DSL的例子包括Ruby on Rails中的领域特定语言,用于描述Web应用的路由、ORM框架中的查询语言等。
DSL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特定领域问题的表达能力和解决效率。通过使用DSL,开发人员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特定领域的概念和逻辑,从而降低开发复杂度,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DSL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软件开发、数据处理、领域建模、配置管理等。
7.5 业务化配置
工作流组件是一个技术组件,与业务无关,但是通过配置相关的业务流程,即可使技术组件附带业务属性,并支撑业务需求。从这一点来看,很多组件我们都可以进行抽象,使其与业务无关,然后通过配置,使其业务化,从而实现业务功能。
八、配置化的问题
配置文件有时候的确很好用,可以帮助软件开发人员快速应对一些变化。但是如果过度依赖配置文件,却不得不提它带来的缺陷:
- 不通用:配置文件引入了非通用的语法、语义,这对项目项目新人来说,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也降低了团队的合作效率。
- 调试困难:不像代码,配置文件无法在软件系统发生异常时进行有效地调试,致使无法快速定位问题,修复问题,降低了软件系统的健壮性。
- 可维护性差:每一门编程语言都基本上有一套自身的通用编码规范,并随着开发者社区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而配置文件,大多数软件系统都会定义一套自己特殊的语义。相对而言一份使用通用编程语言编写代码的项目比软件自带配置文件要更好维护。
- 高度耦合:配置文件就如同系统对外API,一旦对外暴露就很难收回。作为模块的API,应该尽可能地小而窄,保持高内聚,低耦合
- 图灵完备性:很多带有『行为』的配置文件根本不是图灵完备的(即无法表达出计算机的所有行为),而基本上所有的编程语言都是图灵完备的。(注:一个计算系统被称为图灵完备,意味着它具有与图灵机(Turing Machine)等效的计算能力,能够计算和模拟任何可计算的问题。)
大量配置项给用户的使用和操作带来困难和干扰,不恰当的、数量过多的配置项设计, 以及缺少系统的、详细的配置参数使用说明,会使用户难以理解配置项与系统特性之间的关联性, 因此也很难通过正确调节配置来使系统达到预期效果。实证研究发现, 大部分用户只会修改系统6.1%~16.7%的配置项,有 63.6%以上的配置错误是在用户初次修改配置项时发生的。
配置错误已经成为导致软件系统错误和运行故障的重要因素之一,配置错误是指由于配置项取值设置不当而导致的软件系统错误和运行故障, 包括参数错误、兼容性错误和组件错误等,软件配置错误往往带来灾难性后果。
软件配置与系统性能紧密相关, 设置不当将严重影响系统的服务质量. 软件系统的资源需求往往以配置参数的形式进行设置, 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 如缓冲区大小、最长响应时间、最大连接数等。此类配置参数如果取值不恰当, 将会严重影响系统的性能, 例如将数据库最大连接数设置过小会显著降低系统的并发能力, 而如何合理设置此类配置参数, 使得系统性能达到最优也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九、配置化实践
9.1 技术配置
# 数据库连接配置db.url=jdbc:mysql://localhost:3306/mydbdb.username=rootdb.password=secret# 第三方服务配置thirdparty.api.url=http://api.example.comthirdparty.api.key=12345# 日志配置log.level=infolog.directory=/var/log/myapp# 缓存配置cache.server=127.0.0.1cache.port=6379cache.timeout=3000# 环境配置environment=production
9.2 业务配置
# 商品配置信息product.id=123product.name=Example Productproduct.price=100.00product.description=This is an example productproduct.stock=100
十、配置化的发展
在软件系统中,配置化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微服务架构和容器化技术:随着微服务架构和容器化技术的兴起,软件系统的各个功能组件越来越倾向于以独立的、可配置的方式进行部署和管理。这就需要更加灵活和强大的配置化能力,以适应不同的服务部署、调用和管理需求。
- 云原生应用:随着云计算和云原生应用的发展,软件系统的部署环境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动态化。配置化可以帮助软件系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云环境,实现弹性部署、自动伸缩和故障恢复等能力。
- 自动化运维和DevOps实践:配置化在自动化运维和DevOps实践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配置化的方式,可以实现自动化的部署、监控、日志管理、故障排查等运维任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平台:随着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平台的兴起,配置化成为了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配置化的方式,业务人员可以参与到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定制中,实现更加灵活和快速的业务需求变更。
- 智能化配置管理: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配置化管理可能会更加智能化。系统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用户的行为和需求,自动调整配置参数,以优化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
总的来说,配置化在软件系统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我们可以期待配置化技术在系统部署、运维、定制化开发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软件系统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带来更多的好处。
- 跨软件栈配置错误的处理. 对于单个软件堆栈上的配置错误处理的研究, 目前发展较为充分, 但对于跨软件栈的配置错误处理, 研究成果仍然较少. 而在实际应用中, 跨软件栈的大型复杂分布式系统已成为常态. 调查显示, 相比单软件配置错误, 跨软件栈的配置错误更容易导致系统崩溃, 且修复难度不低于单软件配置错误. 因此, 对于跨软件栈配置错误问题的研究将是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之一.
- 基于深度学习的配置优化. 随着配置项数量的增长和软件性能指标的增加, 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面临着建模难度大和需求训练集样本容量大的问题. 在其他领域(如声纹识别领域)的成果表明, 面对复杂的建模问题, 深度学习方法和传统机器学习方法相比模型表示更简单、准确率更高. 因此, 本文认为, 在未来几年的研究中, 深度学习方法会逐步应用于以提高系统性能为目标的配置优化中.
- 软件配置演化维护. 持续演化已成为软件系统发展演进的重要特征, 其中的软件配置也随之一同演化和发展, 并贯穿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因此, 对于软件配置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加需要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去理解和看待, 将各个阶段融会贯通, 通过持续软件工程的方法提高软件配置在系统持续演进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能力. 例如, 通过不断的迭代演进将后开发阶段发现的配置问题反馈到新一轮迭代中的配置设计和实现中, 不断提升软件配置的质量、合理性和可理解性等.
- 软件配置领域知识的汇聚与运用. 开源软件和技术社区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软件数据, 其中也包括与软件配置相关的数据与知识, 散落和隐藏在多源异构的软件仓库与社区中. 例如, 从Docker Hub、GitHub和StackOverflow中都能够获取与软件系统配置相关的数据和知识. 因此, 从上述数据来源中分析抽取软件配置知识, 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如知识图谱), 也是后续研究中提高配置领域知识应用的一个有效方法和途径.
- 新软件形态和技术中的配置问题.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运用, 基于这些技术的软件系统和平台不断涌现. 新场景下是否衍生出新的软件配置需求和问题, 已有软件配置方法和成果是否能够应对,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十一、总结与思考
作为一名开发人员,虽然写过很多配置化的代码,也理解配置化带来的诸多好处,但是仔细想想,我们真的深入理解了配置化吗?代码与配置化的边界在哪里?却也给不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软件系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配置化也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抽象出来的东西,如果想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过度的通过配置化来支撑业务,可能会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 软件系统中的配置文件
- 关于配置化的再思考:软件领域中的资源配置
- 提升B端产品灵活性最重要的手段:配置化
- 百度代码配置化实践:配置化是业务架构三化之一
- 可配置化软件架构探析及实操秘诀
- 软件系统配置研究综述
- 如何做大规模软件的配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