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nggg

读完需要

3

分钟

速读仅需 1 分钟

今天再分享几个有意思的观点吧。

昨天晚上睡觉前,看到了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的一个观点,是网传的观点,真假难辨,但是我感觉很有道理,跟我的观点不谋而合。

钱颖一教授说: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读完钱颖一教授的观点,我感同身受吧,也算是很赞同。

我去年就谈过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目的。

当时,我是这么说。

1

教育的本质

国内的知识付费为什么这么火,这么赚钱?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人都不具备思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了,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是我们人类很懒,想走捷径,懒得思考。

懒得的思考的背后,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没有让大家养成思考的习惯。

这件事让我思考咱们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想了想,我认为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如何辩证的看待问题,如何思考?所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引导学生思考以及培养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

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思辨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在今天,只要认字的人,接收的信息多如牛毛,浩如烟海,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比以前多很多,所以,再让学校来传播知识和这些信息,就是浪费时间。

如果无法让学生养成思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话,走向社会,面对这些信息,还不是分不清真假,看不清世界的底色吗?如果是这样,还不是容易被割韭菜吗?

所以,填鸭式的传授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时代真正到来了,尤其是还有人工智能的竞争,去年生成式 AI 那么火,人工智能组合信息的能力比人强多了。

所以,独立思考才是出路,而不是简单的组合和接收信息。

2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这个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观点,作者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筛选,不是培养,更不是发现。教育的目的其实应该是发现,发现孩子身上已有的闪光点和优点,并把它放大。

什么意思呢?

我们以前总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教授孩子知识。其实,并不然,事实上,有些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很多东西不是培养出来的,应该注重从孩子的天性中去挖掘、发现孩子身上的特长,人生不过匆匆百年,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做一位综合型的人才,只有发挥个人特长和优势,才能体现智力的边际效应,个人应该扬长避短,个人的缺点需要团队来弥补,团队应该取长补短。

从数学、表达、美术、体育、逻辑、音乐、沟通等多方面来看,没有一个人是废材,废材只是放错了位置的天才而已。所谓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就是这个意思。

3

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接下来,聊一聊钱颖一教授的观点。

钱颖一教授认为:我们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在传授知识,并没有传授如何思考、如何学会学习,就是一种填鸭式教育,挤压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并不等同于知识,教育应该超越知识。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亦是如此。

具体如下(比较长,耐心看,有价值)

看完这段内容,我是认同的。

我一直认同这么一个观点:教育的本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如何思辨,独立思考能力是很重要的。

在人工智能时代更是如此,知识就摆在那里,如何通过思考用自己的好奇心发挥想象力来把知识变为创新并创造价值才是教育最应该呈现的结果,才是教育的本色。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创建的星球,我的星球专注于如何用 AI ,用 ChatGPT 这类大模型做有意思的事情,有价值的事。比如:如何用 ChatGPT 写日报,写周报;用 ChatGPT 写绘本故事,如何拆书,如何做一个行为设计大师等,目的是找到更多有意思的应用场景和玩法。

我会把我半年研究的一些有意思的案例逐渐分享到星球内,感兴趣的可以加入一下,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个立减 50 元的优惠券,相当于半价加入,只需要 49 元

点击下方公众号卡片,关注我

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字“1024”

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