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常见的设计模式:

单例模式:

工厂模式:

策略模式:

桥接模式:

责任链模式:


Java架构师之路八、安全技术:Web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等-CSDN博客

Java架构师之路十、框架和工具:Spring Framework、Spring Boot、Spring Cloud、MyBatis、Hibernate、Dubbo、Zookeeper、Redis等-CSDN博客

常见的设计模式:

在 Java 中,设计模式是软件开发中常用的解决方案模板,可以帮助开发者解决特定的设计问题并提高代码的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灵活性。Java 中常见的设计模式包括创建型模式、结构型模式、行为型模式以及其他模式,其中还包括责任链模式。

  1. 创建型模式

    •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定义一个创建对象的接口,但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个类。
    •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
    •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过程与其表示分离,使相同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2. 结构型模式

    •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一个接口,使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类可以一起工作。
    •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而不影响从这个类派生的其他对象。
    •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3. 行为型模式

    •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定义对象间的一对多依赖关系,使得当一个对象改变状态时,所有依赖它的对象都会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
    •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定义一系列算法,将每个算法封装起来,并使它们可以互相替换。
    • 模板方法模式(Template Method Pattern):定义算法的框架,由子类实现具体步骤。
    •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为请求创建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请求为止。
  4. 其他模式

    •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通过共享技术来有效支持大量细粒度对象的复用。
    •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

这些设计模式在 Java 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合理运用设计模式可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维护性,降低系统的耦合度,使代码更加清晰易懂。责任链模式特别适用于处理请求的场景,可以灵活地组织处理者链条,实现请求与处理者的解耦,提高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单例模式:

单例模式是一种创建型设计模式,保证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在实际应用中,有些对象只需要一个实例,例如线程池、缓存、对话框、注册表设置等。单例模式可以确保系统中某个类只有一个实例,避免了重复创建对象,节省了系统资源,并且方便对该实例的控制和管理。

在 Java 中,单例模式通常有几种实现方式:

  1. 懒汉式

    • 延迟加载,在第一次使用时创建实例。
    • 线程安全需要考虑,可以通过 synchronized 加锁,或者使用双重检查锁定(Double-Checked Locking)。
    • 可能会存在性能问题,因为每次获取实例都需要进行同步操作。
  2. 饿汉式

    • 类加载时即创建实例。
    • 线程安全,但可能会浪费内存。
  3. 静态内部类

    • 利用类加载机制保证线程安全且延迟加载。
    • 通过静态内部类持有外部类的实例,当外部类被加载时静态内部类并不会被加载和初始化。
  4. 枚举

    • 最简洁、安全的实现方式,由 JVM 保证只会实例化一次。
    • 防止反射和序列化攻击。

实现单例模式时需要考虑线程安全性、延迟加载、性能等因素。在选择实现方式时,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场景来决定使用哪种方式。单例模式在很多框架和库中都有广泛应用,如 Spring 框架中的 Bean 默认就是单例模式,保证了在应用中只有一个 Bean 实例存在。

总的来说,单例模式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设计模式,合理使用可以提高代码的效率和可维护性,但也需要注意避免滥用单例模式导致的问题,如增加代码耦合度、隐藏依赖关系等。

懒汉式单例模式:

在懒汉式单例模式中,实例在需要的时候才被创建。

实现步骤:
  1. 将构造函数设置为私有,防止外部直接实例化该类。
  2. 提供一个静态方法获取实例,在方法内部判断实例是否为空,为空则创建实例,否则直接返回实例。
Java 代码示例:
public class LazySingleton {private static LazySingleton instance;private LazySingleton() {// 私有构造函数}public static LazySingleton getInstance() {if (instance == null) {instance = new LazySingleton();}return instance;}}
示例代码说明:
  • LazySingleton类中的构造函数是私有的,外部无法直接实例化。
  • getInstance()方法是获取实例的静态方法,通过判断instance是否为空来决定是否创建实例。
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LazySingleton singleton1 = LazySingleton.getInstance();LazySingleton singleton2 = LazySingleton.getInstance();System.out.println(singleton1 == singleton2); // 输出 true,说明是同一个实例}}

示例说明:

  • 在上面的示例中,通过调用LazySingleton.getInstance()方法两次获取实例,得到的两个实例是相同的,因为单例模式确保了只有一个实例存在。
  • 这种懒汉式单例模式虽然简单,但在多线程环境下存在线程安全问题,可能会创建多个实例。可以通过加锁或使用双重检查锁定等方式来解决线程安全性问题。

工厂模式:

工厂模式是一种创建型设计模式,它提供一种封装对象创建过程的方式。工厂模式通过定义一个共同的接口来创建对象,但具体的实现由子类决定。这样可以将对象的创建与使用代码解耦,提高代码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工厂模式常见的几种变体包括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和抽象工厂模式。

下面分别详细介绍这三种工厂模式的实现方式,并给出相应的代码示例:

1. 简单工厂模式(Simple Factory Pattern):

简单工厂模式通过一个工厂类负责创建多个不同类型的对象。

实现步骤:
  1. 创建一个共同的接口或抽象类,用于描述所要创建的对象。
  2. 创建具体的实现类,实现共同的接口或抽象类。
  3. 创建一个简单工厂类,负责根据参数的不同返回不同的具体对象。
Java 代码示例:
// 共同的接口public interface Product {void operation();}// 具体的实现类public class ConcreteProductA implements Product {@Overridepublic void operation()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ProductA operation");}}public class ConcreteProductB implements Product {@Overridepublic void operation()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ProductB operation");}}// 简单工厂类public class SimpleFactory {public static Product createProduct(String type) {if (type.equals("A"))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A();} else if (type.equals("B"))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B();}return null;}}
示例代码说明:
  • Product是一个共同的接口,描述了所要创建的对象应具有的行为。
  • ConcreteProductAConcreteProductB是具体的实现类,实现了Product接口。
  • SimpleFactory是简单工厂类,根据参数的不同返回不同的具体对象。
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Product productA = SimpleFactory.createProduct("A");productA.operation(); // 输出 "ConcreteProductA operation"Product productB = SimpleFactory.createProduct("B");productB.operation(); // 输出 "ConcreteProductB operation"}}

2. 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 Pattern):

工厂方法模式将对象的创建延迟到子类,每个子类负责创建一个具体的对象。

实现步骤:
  1. 创建一个抽象工厂类,声明一个抽象的工厂方法。
  2. 创建具体的工厂类,实现抽象工厂类中的工厂方法,每个具体工厂类负责创建一个具体的对象。
  3. 创建一个共同的接口或抽象类,用于描述所要创建的对象。
  4. 创建具体的实现类,实现共同的接口或抽象类。
Java 代码示例:
// 共同的接口public interface Product {void operation();}// 具体的实现类public class ConcreteProductA implements Product {@Overridepublic void operation()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ProductA operation");}}public class ConcreteProductB implements Product {@Overridepublic void operation()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ProductB operation");}}// 抽象工厂类public abstract class Factory {public abstract Product createProduct();}// 具体的工厂类public class ConcreteFactoryA extends Factory {@Overridepublic Product createProduct()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A();}}public class ConcreteFactoryB extends Factory {@Overridepublic Product createProduct()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B();}}

示例代码说明:
  • Product是一个共同的接口,描述了所要创建的对象应具有的行为。
  • ConcreteProductAConcreteProductB是具体的实现类,实现了Product接口。
  • Factory是抽象工厂类,声明了一个抽象的工厂方法createProduct()
  • ConcreteFactoryAConcreteFactoryB是具体的工厂类,分别负责创建ConcreteProductAConcreteProductB对象。
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Factory factoryA = new ConcreteFactoryA();Product productA = factoryA.createProduct();productA.operation(); // 输出 "ConcreteProductA operation"Factory factoryB = new ConcreteFactoryB();Product productB = factoryB.createProduct();productB.operation(); // 输出 "ConcreteProductB operation"}}

3.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Pattern):

抽象工厂模式提供一个接口,用于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的对象。

实现步骤:
  1. 创建一组共同的接口,用于描述所要创建的对象。
  2. 创建多个具体的实现类,实现共同的接口。
  3. 创建一个抽象工厂类,声明创建一组对象的抽象方法。
  4. 创建具体的工厂类,实现抽象工厂类中的抽象方法,负责创建一组相关的对象。
Java 代码示例:
// 共同的接口public interface ProductA {void operationA();}public interface ProductB {void operationB();}// 具体的实现类public class ConcreteProductA1 implements ProductA {@Overridepublic void operationA()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ProductA1 operationA");}}public class ConcreteProductA2 implements ProductA {@Overridepublic void operationA()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ProductA2 operationA");}}public class ConcreteProductB1 implements ProductB {@Overridepublic void operationB()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ProductB1 operationB");}}public class ConcreteProductB2 implements ProductB {@Overridepublic void operationB()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ProductB2 operationB");}}// 抽象工厂类public interface AbstractFactory {ProductA createProductA();ProductB createProductB();}// 具体的工厂类public class ConcreteFactory1 implements AbstractFactory {@Overridepublic ProductA createProductA()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A1();}@Overridepublic ProductB createProductB()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B1();}}public class ConcreteFactory2 implements AbstractFactory {@Overridepublic ProductA createProductA()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A2();}@Overridepublic ProductB createProductB()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B2();}}

示例代码说明:
  • ProductAProductB是一组共同的接口,描述了所要创建的对象应具有的行为。
  • ConcreteProductA1ConcreteProductA2ConcreteProductB1ConcreteProductB2是具体的实现类,分别实现ProductAProductB接口。
  • AbstractFactory是抽象工厂类,声明了创建一组对象的抽象方法createProductA()createProductB()
  • ConcreteFactory1ConcreteFactory2是具体的工厂类,分别负责创建一组相关的对象。
测试代码:
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AbstractFactory factory1 = new ConcreteFactory1();ProductA productA1 = factory1.createProductA();productA1.operationA(); // 输出 "ConcreteProductA1 operationA"ProductB productB1 = factory1.createProductB();productB1.operationB(); // 输出 "ConcreteProductB1 operationB"AbstractFactory factory2 = new ConcreteFactory2();ProductA productA2 = factory2.createProductA();productA2.operationA(); // 输出 "ConcreteProductA2 operationA"ProductB productB2 = factory2.createProductB();productB2.operationB(); // 输出 "ConcreteProductB2 operationB"}}

工厂模式通过封装对象的创建过程,将对象的具体类型与使用代码解耦,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创建对象。它能够隐藏对象的创建细节,简化了客户端的代码,并且方便扩展和维护。工厂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被使用,例如在 Java 中,Spring 框架的 BeanFactory 就是一个工厂模式的实现。

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它定义了一系列算法,并将每个算法封装在独立的类中,使得它们可以互相替换。策略模式使得算法可以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端而变化。

在策略模式中,有三个核心角色:

  1. 上下文(Context):上下文是客户端与策略模式之间的接口,它负责调用具体的策略对象来完成任务。
  2. 策略(Strategy):策略是定义了一组相同行为的接口或抽象类,它代表了一种算法或行为。
  3. 具体策略(Concrete Strategy):具体策略是策略接口的实现类,它实现了具体的算法或行为。

策略模式的优点包括:

  1. 提高代码的可扩展性:由于策略模式将算法封装在独立的类中,因此可以很容易地添加新的策略类来扩展系统的功能。
  2. 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客户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来完成特定的任务,而不需要修改客户端的代码。
  3. 使代码易于理解和维护:策略模式将不同的算法分离开来,使得每个算法都具有清晰的目的和职责,使代码更加可读和易于维护。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策略模式的示例,以计算商品折扣价格为例:

// 策略接口public interface DiscountStrategy {double applyDiscount(double price);}// 具体策略类public class NoDiscountStrategy implements DiscountStrategy {@Overridepublic double applyDiscount(double price) {return price;}}public class FixedDiscountStrategy implements DiscountStrategy {private double discountAmount;public FixedDiscountStrategy(double discountAmount) {this.discountAmount = discountAmount;}@Overridepublic double applyDiscount(double price) {return price - discountAmount;}}public class PercentageDiscountStrategy implements DiscountStrategy {private double discountPercentage;public PercentageDiscountStrategy(double discountPercentage) {this.discountPercentage = discountPercentage;}@Overridepublic double applyDiscount(double price) {return price * (1 - discountPercentage);}}// 上下文类public class Product {private String name;private double price;private DiscountStrategy discountStrategy;public Product(String name, double price, DiscountStrategy discountStrategy) {this.name = name;this.price = price;this.discountStrategy = discountStrategy;}public double getPriceAfterDiscount() {return discountStrategy.applyDiscount(price);}}// 客户端代码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Product product1 = new Product("Product 1", 100.0, new NoDiscountStrategy());System.out.println("Price: " + product1.getPriceAfterDiscount());// 输出 "Price: 100.0"Product product2 = new Product("Product 2", 100.0, new FixedDiscountStrategy(20.0));System.out.println("Price: " + product2.getPriceAfterDiscount());// 输出 "Price: 80.0"Product product3 = new Product("Product 3", 100.0, new PercentageDiscountStrategy(0.25));System.out.println("Price: " + product3.getPriceAfterDiscount());// 输出 "Price: 75.0"}}

在上述示例中,策略模式通过定义 DiscountStrategy 接口和具体的策略类 NoDiscountStrategyFixedDiscountStrategyPercentageDiscountStrategy 来实现不同的折扣算法。Product 类作为上下文类,它包含一个折扣策略对象,并通过调用 applyDiscount() 方法来计算最终的折扣价格。

通过使用策略模式,客户端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折扣策略,而无需修改上下文类的代码。这样一来,当需要添加新的折扣策略时,只需要创建新的具体策略类并实现 DiscountStrategy 接口即可,而不会对原有的代码造成影响。这提高了代码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桥接模式: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它将抽象部分与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而互不影响。桥接模式通过组合的方式,将抽象和实现解耦,从而可以在两者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使它们可以独立地进行变化和扩展。

在桥接模式中,有四个核心角色:

  1. 抽象类(Abstraction):定义了抽象部分的接口,维护一个指向实现类的引用。
  2. 具体实现类(Concrete Implementation):实现了实现部分的接口,并具体实现了其方法。
  3. 实现类接口(Implementation):定义了实现部分的接口,供具体实现类实现。
  4. 具体抽象类(Concrete Abstraction):继承自抽象类,实现了抽象部分的具体功能。

桥接模式的优点包括:

  1. 解耦抽象和实现:桥接模式通过将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分离,使得它们可以独立变化,互不影响。
  2. 扩展性强:由于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可以独立变化,因此很容易添加新的抽象类或实现类,扩展系统的功能。
  3. 隐藏实现细节:桥接模式可以隐藏实现部分的细节,使客户端只需要关注抽象部分即可。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桥接模式的示例,以形状和颜色为例:

// 颜色接口public interface Color {void applyColor();}// 红色类public class RedColor implements Color {@Overridepublic void applyColor() {System.out.println("Applying red color");}}// 蓝色类public class BlueColor implements Color {@Overridepublic void applyColor() {System.out.println("Applying blue color");}}// 形状抽象类public abstract class Shape {protected Color color;public Shape(Color color) {this.color = color;}public abstract void applyColor();}// 圆形类public class Circle extends Shape {public Circle(Color color) {super(color);}@Overridepublic void applyColor() {System.out.print("Circle filled with ");color.applyColor();}}// 正方形类public class Square extends Shape {public Square(Color color) {super(color);}@Overridepublic void applyColor() {System.out.print("Square filled with ");color.applyColor();}}// 客户端代码public class Main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hape redCircle = new Circle(new RedColor());redCircle.applyColor();// 输出 "Circle filled with Applying red color"Shape blueSquare = new Square(new BlueColor());blueSquare.applyColor();// 输出 "Square filled with Applying blue color"}}

在上述示例中,桥接模式通过将形状类和颜色类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Shape 是抽象类,它包含一个颜色对象,并定义了一个抽象方法 applyColor()CircleSquare 是具体抽象类,它们继承自 Shape,并实现了 applyColor() 方法来应用颜色。

通过使用桥接模式,客户端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来填充不同的形状,而不需要修改形状类的代码。这样一来,当需要添加新的形状或颜色时,只需要创建新的具体抽象类并传入相应的颜色对象即可,而不会对原有的代码造成影响。桥接模式提高了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用于解耦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在责任链模式中,多个对象(处理者)依次处理请求,直到其中一个对象能够处理该请求为止。这些对象被串成一条链,请求沿着链传递,直到有一个处理者处理它为止。

责任链模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角色:

  1. 抽象处理者(Handler):定义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通常包括一个处理请求的方法和一个设置下一个处理者的方法。
  2. 具体处理者(ConcreteHandler):实现抽象处理者接口,在处理请求时可以决定是否自己处理,或者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3. 客户端(Client):创建责任链,并向链头的处理者发送请求。

责任链模式的优点包括:

  • 解耦发送者和接收者:发送者不需要知道具体的接收者,只需将请求发送给第一个处理者即可。
  • 灵活性增强:可以动态地修改责任链中的处理者顺序或增加新的处理者,而不需要修改客户端代码。
  • 可以动态地指定处理者:每个处理者都有机会处理请求,客户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指定处理者的顺序。

然而,责任链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包括:

  • 请求可能未被处理:如果责任链没有正确配置或者最终没有处理请求的处理者,请求可能会被漏掉。
  • 性能问题:请求需要沿着责任链传递,可能导致一定的性能损失,特别是在责任链较长时。

总的来说,责任链模式适合于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请求,且客户端不需要明确指定处理者的情况下使用。通过合理设计责任链,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处理请求,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假设我们有一个在线商城系统,当用户下单购买商品时,订单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流程来验证和处理。这时候可以使用责任链模式来处理订单。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抽象处理者(Handler)接口,其中包含处理请求的方法和设置下一个处理者的方法。

public interface OrderHandler {void handleOrder(Order order);void setNextHandler(OrderHandler handler);}

然后,我们创建具体的处理者类,实现抽象处理者接口,并在处理请求时决定是否自己处理或者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

public class StockHandler implements OrderHandler {private OrderHandler nextHandler;public void handleOrder(Order order) {if (order.getStock() >= order.getQuantity()) {System.out.println("库存充足,可以继续处理订单。");// 处理订单逻辑...} else {System.out.println("库存不足,无法处理订单,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passToNextHandler(order);}}public void setNextHandler(OrderHandler handler) {this.nextHandler = handler;}private void passToNextHandler(Order order) {if (nextHandler != null) {nextHandler.handleOrder(order);} else {System.out.println("没有合适的处理者,请求无法处理。");}}}public class PaymentHandler implements OrderHandler {private OrderHandler nextHandler;public void handleOrder(Order order) {if (order.isPaymentValid()) {System.out.println("支付有效,可以继续处理订单。");// 处理订单逻辑...} else {System.out.println("支付无效,无法处理订单,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passToNextHandler(order);}}public void setNextHandler(OrderHandler handler) {this.nextHandler = handler;}private void passToNextHandler(Order order) {if (nextHandler != null) {nextHandler.handleOrder(order);} else {System.out.println("没有合适的处理者,请求无法处理。");}}}

最后,我们创建客户端代码,创建责任链,并向链头的处理者发送订单请求。

public class Clien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OrderHandler stockHandler = new StockHandler();OrderHandler paymentHandler = new PaymentHandler();stockHandler.setNextHandler(paymentHandler);Order order = new Order("ABC123", 10, 100.0);stockHandler.handleOrder(order);}}

在上述例子中,订单首先会经过库存处理者(StockHandler),如果库存充足,则订单被处理;否则,请求会被传递给支付处理者(PaymentHandler),再次进行处理。如果没有合适的处理者,请求将无法被处理。

通过使用责任链模式,订单处理过程被解耦,每个处理者只需要关注自己的处理逻辑,增加新的处理者或者调整处理者的顺序也变得灵活和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