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不能解决数据的真假

一、区块链不能解决数据的真假问题,只作为数字化存证工具,方便大家进行回溯、追踪等。

售前交流中常被问到:如何解决数据上链之前的真假问题。这种问法其实是不正确的,这是对区块链的理解走进了误区。

本质上,区块链从时间维度对数据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进行客观地记录,且保障数据不可窜改。

“客观”的意思: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好的就是好的,劣质的就是劣质的。

如果想解决上链之前数据真假的问题,需要脱离人的参与,全过程均采用技术方式实现。( 技术不会作恶,作恶的是使用技术的人。)

如果这样,成本会成为应用区块链技术的至关重要元素,如果上链数据的附加值不足以覆盖成本时,应用的价值就不大,就很难实现落地。

区块链解决不了真假,只要有人为输入就有作假可能。

建议:根据数据的附加值空间来进行溯源深度的控制。

应用接入区块链后,应用方要为自己上链的数据负责。当遇到投诉、监管审查时,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窜改的特性会增加应用方的造假成本。

二、区块链的溯源,不应包含防伪技术,防伪技术是相对独立的管理工具。

当你的品牌具有消费价值时(如茅台),会存在伪劣假冒的问题。而溯源技术本身不能直接解决伪劣假冒的问题。原因在于面向消费者的溯源承载媒介(二维码、EPC电子标签、盛器与包装媒介等)是可复制或可重复利用的,但消费者的辨识能力不足,容易形成造假空间。

这就需要防伪+溯源结合。它可能是物理的防伪标识,也可能是一种供应链管理机制或是一种消费闭环激励措施等。

三、溯源的对象不仅是针对物理层的实物产品,还应包括纯线上的信息及数据服务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各类社会活动均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如金融服务、 大宗交易、商品贸易、日常消费、产品质量与供应链管理、社交互动、电子政务、游戏活动以及物联网/互联网安全等。这些信息数据往往经过了各种各样的“包装”变成了一种可以交易的资产被社会广泛地接受。

数据变成资产后,具备了流动性,围绕数据进行交易催生信息产业升级,同时也滋生了信息的暗网交易、个人隐私数据泄漏、基于大数据杀熟营销、行业溯源造假等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社会信用机能不足、企业保护商业隐私等原因使得业务发展过程产生的数据和信息无法联通、不能共享与交换,这也是目前大数据产业应用的障碍之一。

如何明确数据信息主体、客体的权责边界;如何形成良好的数据开发和使用氛围,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区块链+溯源(确权登记)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空间。

四、区块链溯源+通证经济,可有效推动产品溯源价值的变现,同时可低成本的避免伪劣假冒乱象。

目前,市场上的溯源产品应用从一定意义没有形成有效闭环,原因在于消费端用户还没有形成通过使用查询工具来了解产品详情的习惯以及动力

缺失消费端的数据,会让应用溯源技术的价值大打折扣。试想,当我们证明标的产品(信息)具有高附加值之后,但却没有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以帮助它们实现价值变现,那作为产品的主体是否会重新思考和评估是否接受溯源的服务呢?

通证经济可有效弥补这个缺陷,用消费挖矿(返币)的方式驱动消费端使用查询工具了解产品的价值所在,从而进一步认可品牌价值,达到促进消费甚至持续消费的目的。

有了消费端的数据之后,被溯源的产品主体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精准市场投放和营销,并可以继续使用“消费即挖矿”增强消费者的品牌依赖度,还可以使用“推广即挖矿”来促进品牌的间接被动营销。

另外,因为发售生态token,并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它在特定平台具有流通性,成本较高。引入通证经济而形成的技术壁垒,天然具有防伪造假的能力。

最后,有通证支撑后,参与记账的节点利益就不一致了,这样可让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溯源信息更具可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