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4版系列31_信息系统工程

图片[1] - 学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4版系列31_信息系统工程 - MaxSSL

1.信息系统战略三角突出了业务战略、信息系统和组织机制之间的必要一致性1.1.【高23上选07】2.软件工程2.1.软件工程方法是完成软件工程项目的技术手段,它支持整个软件生命周期2.2.软件工程使用的工具是人们在开发软件的活动中智力和体力的扩展与延伸2.3.软件工程中的过程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3.架构设计3.1.软件架构风格3.1.1.数据流风格3.1.1.1.批处理序列3.1.1.2.管道/过滤器3.1.2.调用/返回风格3.1.2.1.程序/子程序3.1.2.2.数据抽象3.1.2.3.面向对象3.1.2.4.层次结构3.1.3.独立构件风格3.1.3.1.进程通信3.1.3.2.事件驱动3.1.4.虚拟机风格3.1.4.1.解释器3.1.4.2.基于规则的系统3.1.5.仓库风格3.1.5.1.数据库系统3.1.5.2.黑板系统3.1.5.3.超文本系统3.2.软件架构评估3.2.1.敏感点(Sensitivity Point)3.2.1.1.一个或多个构件(或之间的关系)的特性3.2.2.权衡点(Trade-offPoint)3.2.2.1.影响多个质量属性的特性,是多个质量属性的敏感点3.2.3.基于调查问卷(或检查表)的方式3.2.4.基于度量的方式3.2.5.基于场景的方式3.2.5.1.最为常用4.需求分析4.1.软件需求是指用户对新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4.2.层次4.2.1.业务需求4.2.2.用户需求4.2.3.系统需求4.3.质量功能部署4.3.1.一种将用户要求转化成软件需求的技术,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升软件工程过程中用户的满意度4.3.2.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4.3.3.常规需求4.3.4.期望需求4.3.5.意外需求4.4.过程4.4.1.需求获取4.4.1.1.一个确定和理解不同的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约束的过程4.4.1.2.用户访谈、问卷调查、采样、情节串联板、联合需求计划4.4.2.需求分析4.4.2.1.一个好的需求应该具有无二义性、完整性、一致性、可测试性、确定性、可跟踪性、正确性、必要性等特性4.4.2.2.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 SA)方法4.4.2.2.1.核心是数据字典4.4.2.2.2.数据模型4.4.2.2.2.1.实体关系图(E-R图)4.4.2.2.3.功能模型4.4.2.2.3.1.数据流图(DataFlow Diagram, DFD)4.4.2.2.4.行为模型4.4.2.2.4.1.状态模型4.4.2.2.4.2.状态转换图(State Transform Diagram, STD)4.4.2.3.面向对象的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OOA)4.4.2.3.1.用例模型4.4.2.3.2.分析模型4.4.3.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制4.4.3.1.Software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 SRS4.4.3.2.需求开发活动的产物4.4.4.需求验证与确认4.4.4.1.通过需求评审和需求测试工作来对需求进行验证4.4.4.2.SRS正确地描述了预期的、满足项目干系人需求的系统行为和特征4.4.4.3.SRS中的软件需求是从系统需求、业务规格和其他来源中正确推导而来的4.4.4.4.需求是完整的和高质量的4.4.4.5.需求的表示在所有地方都是一致的4.4.4.6.需求为继续进行系统设计、实现和测试提供了足够的基础4.5.UML4.5.1.统一建模语言4.5.2.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4.5.3.构造块4.5.4.规则4.5.5.公共机制4.5.6.事物4.5.6.1.结构事物4.5.6.1.1.类、接口、协作、用例、活动类、构件和节点4.5.6.2.行为事物4.5.6.2.1.交互(内部活动)4.5.6.2.1.1.消息、动作次序(消息产生的动作)、连接(对象之间的连接)4.5.6.2.2.状态机4.5.6.3.分组事物4.5.6.3.1.UML只有一种分组事物,称为包4.5.6.4.注释事物4.5.7.关系4.5.7.1.依赖(Dependency)4.5.7.2.关联(Association)4.5.7.3.泛化(Generalization)4.5.7.4.实现(Realization)4.5.8.图4.5.8.1.类图(Class Diagram)4.5.8.2.对象图(Object Diagram)4.5.8.3.构件图(Component Diagram )4.5.8.4.组合结构图(Composite Structure Diagram)4.5.8.5.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4.5.8.6.顺序图(Sequence Diagram,也称序列图)4.5.8.7.通信 图(Communication Diagram )4.5.8.8.定时图(Timing Diagram,也称计时图)4.5.8.9.状态图(State Diagram)4.5.8.10.活动图(Activity Diagram)4.5.8.11.部署图(Deployment Diagram)4.5.8.12.制品图(Artifact Diagram)4.5.8.13.包图(Package Diagram )4.5.8.14.交互概览图(Interaction Overview Diagram)4.5.9.视图4.5.9.1.逻辑视图4.5.9.1.1.设计视图4.5.9.2.进程视图4.5.9.3.实现视图4.5.9.4.部署视图4.5.9.5.用例视图4.6.面向对象分析4.6.1.OOA的任务是“做什么”4.6.2.OOD的任务是“怎么做”4.6.3.用例模型4.6.3.1.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 SA)方法4.6.3.2.阶段4.6.3.2.1.识别参与者4.6.3.2.2.合并需求获得用例4.6.3.2.3.细化用例描述4.6.3.2.4.调整用例模型4.6.4.分析模型4.6.4.1.领域模型4.6.4.1.1.概念模型4.6.4.1.2.域模型5.软件设计5.1.结构化设计5.1.1.Structured Design, SD5.1.2.一种面向数据流的方法5.1.3.一个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的过程5.1.4.概要设计5.1.5.详细设计5.1.6.高内聚,低耦合5.2.面向对象设计5.2.1.单职原则5.2.2.开闭原则5.2.3.李氏替换原则5.2.4.依赖倒置原则5.2.5.接口隔离原则5.2.6.组合重用原则5.2.7.迪米特原则(最少知识法则)5.2.7.1.与结构化方法的低耦合原则是一致的5.3.设计模式5.3.1.创建型(Creational)模式5.3.1.1.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原型模式、单例模式和建造者模式5.3.1.2.用于创建对象5.3.2.结构型(Structural)模式5.3.2.1.适配器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装饰模式、外观模式、享元模式和代理模式5.3.2.2.用于处理类或对象的组合5.3.3.行为型(Behavioral)模式5.3.3.1.职责链模式、命令模式、解释器模式、迭代器模式、中介者模式、备忘录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访问者模式5.3.3.2.用于描述类或对象的交互以及职责的分配6.软件实现6.1.软件配置管理6.1.1.通过标识产品的组成元素、管理和控制变更、验证、记录和报告配置信息,来控制产品的演进和完整性6.1.2.包括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软件配置标识、软件配置控制、软件配置状态记录、软件配置审计、软件发布管理与交付等活动6.2.软件编码6.2.1.编码是设计的自然结果6.2.1.1.程序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软件设计的质量6.2.2.程序设计语言6.2.3.程序设计风格6.2.3.1.源程序文档化6.2.3.2.数据说明6.2.3.3.语句结构6.2.3.4.输入/输出方法6.2.4.程序复杂性度量6.2.5.编码效率6.2.5.1.程序效率6.2.5.2.算法效率6.2.5.3.存储效率6.2.5.4.I/O效率6.2.5.4.1.面向人(操作员)的输入/输出6.2.5.4.2.面向设备的输入/输出6.3.软件测试6.3.1.静态测试6.3.1.1.桌前检查(Desk Checking)6.3.1.2.代码走查6.3.1.3.代码审查6.3.2.动态测试6.3.2.1.白盒测试6.3.2.1.1.结构测试6.3.2.2.黑盒测试7.部署交付7.1.软件部署与交付7.2.持续交付7.2.1.持续交付能够有效缩短提交代码到正式部署上线的时间,降低部署风险7.2.2.持续交付能够自动、快速地提供反馈,及时发现和修复缺陷7.2.3.持续交付让软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处于可部署的状态7.2.4.持续交付能够简化部署步骤,使软件版本更加清晰7.2.5.持续交付能够让交付过程成为一种可靠的、可预期的、可视化的过程7.2.6.两个指标7.2.6.1.仅涉及一行代码的改动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部署上线,这也是核心指标7.2.6.2.开发团队是否在以一种可重复、可靠的方式执行软件交付7.3.持续部署7.3.1.持续部署方案7.3.1.1.容器技术目前是部署中最流行的技术7.3.1.1.1.Kubemetes+Docker7.3.1.1.2.Matrix7.3.2.部署原则7.3.2.1.部署包全部来自统一的存储库7.3.2.2.所有的环境使用相同的部署方式7.3.2.3.所有的环境使用相同的部署方式7.3.2.4.部署流程编排阶梯式晋级7.3.2.5.整体部署由运维人员执行7.3.2.6.仅通过流水线改变生产环境,防止配置漂移7.3.2.7.不可变服务器7.3.2.8.部署方式采用蓝绿部署或金丝雀部署7.3.3.部署层次7.3.3.1.Build7.3.3.1.1.跟传统的编译类似,将软件编译形成RPM包或者Jar包7.3.3.2.Ship7.3.3.2.1.将所需的第三方依赖和第三方插件安装到环境中7.3.3.3.Run7.3.3.3.1.在不同的地方启动整套环境7.3.4.不可变服务器7.3.4.1.一种部署模式,是指除了更新和安装补丁程序以外,不对服务器进行任何更改7.3.5.蓝绿部署和金丝雀部署7.3.5.1.蓝绿部署是指在部署的时候准备新旧两个部署版本7.3.5.2.金丝雀部署是指当有新版本发布的时候,先让少量用户使用新版本,并且观察新版本是否存在问题7.4.部署与交付的新趋势7.4.1.工作职责和人员分工的转变7.4.2.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普及进一步给部署带来新的飞跃7.4.3.研发运维的融合8.过程管理8.1.成熟度模型8.1.1.CSMM8.1.1.1.治理8.1.1.2.开发与交付8.1.1.3.管理与支持8.1.1.4.组织管理8.2.成熟度等级8.2.1.1级:初始级8.2.2.2级:项目规范级8.2.3.3级:组织改进级8.2.4.4级:量化提升级8.2.5.5级:创新引领级9.数据工程9.1.数据建模9.1.1.数据模型9.1.1.1.概念模型9.1.1.1.1.信息模型9.1.1.2.逻辑模型9.1.1.2.1.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确定模型的数据结构9.1.1.2.2.主要的数据结构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和对象关系模型9.1.1.3.物理模型9.1.2.数据建模过程9.1.2.1.数据需求分析9.1.2.2.概念模型设计9.1.2.3.逻辑模型设计9.1.2.4.物理模型设计9.2.数据标准化9.2.1.数据标准化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9.2.2.元数据标准化9.2.2.1.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Data About Data)9.2.2.2.信息对象9.2.2.3.元数据体系

图片[2] - 学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4版系列31_信息系统工程 - MaxSSL

9.2.3.数据元标准化9.2.3.1.开放系统互连环境(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Environment, OSIE)9.2.3.2.数据元9.2.3.2.1.数据库、文件和数据交换的基本数据单元9.2.3.2.2.对象9.2.3.2.3.特性9.2.3.2.4.表示9.2.3.3.数据元提取9.2.3.3.1.自上而下(Top-Down)提取法和自下而上(Down-Top)提取法9.2.3.4.数据元标准9.2.4.数据模式标准化9.2.4.1.数据模式是数据的概念、组成、结构和相互关系的总称9.2.5.数据分类与编码标准化9.2.6.数据标准化管理9.2.6.1.确定数据需求9.2.6.2.制定数据标准9.2.6.3.批准数据标准9.2.6.4.实施数据标准9.3.数据运维9.3.1.数据存储9.3.1.1.数据存储介质9.3.1.1.1.存储介质的类型主要有磁带、光盘和磁盘三种9.3.1.2.存储管理9.3.1.2.1.资源调度管理9.3.1.2.2.存储资源管理9.3.1.2.3.负载均衡管理9.3.1.2.4.安全管理9.3.2.数据备份9.3.2.1.数据备份结构9.3.2.1.1.DAS备份结构9.3.2.1.2.基于LAN的备份结构9.3.2.1.3.LAN-FREE备份结构9.3.2.1.4.SERVER-FREE备份结构9.3.2.2.备份策略9.3.2.2.1.完全备份9.3.2.2.2.差分备份9.3.2.2.3.增量备份9.3.3.数据容灾9.3.3.1.一切引起系统非正常停机的事件都可以称为灾难,包括不可预料、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系统软硬件故障、人为误操作和恶意攻击等9.3.3.2.容灾系统分为应用容灾和数据容灾两类9.3.3.2.1.数据容灾是应用容灾的一个子集,也是应用容灾最根本的基础9.3.3.3.数据备份是数据容灾的基础。数据备份是数据高可用的最后一道防线,其目的是为了在系统数据崩溃时能够快速恢复数据9.3.3.3.1.【高23上选10】9.3.4.数据质量评价与控制9.3.4.1.数据质量描述9.3.4.2.数据质量评价过程9.3.4.3.数据质量评价方法9.3.4.3.1.直接评价法9.3.4.3.2.间接评价法9.3.4.4.数据质量控制9.3.4.4.1.前期控制9.3.4.4.2.过程控制9.3.4.4.3.系统检测9.3.4.4.4.精度评价9.3.5.数据清理9.3.5.1.数据清洗9.3.5.2.数据分析9.3.5.3.数据检测9.3.5.4.数据修正9.4.数据开发利用9.4.1.数据集成9.4.2.数据挖掘9.4.2.1.目标是发现隐藏于数据之后的规律或数据间的关系,从而服务于决策9.4.2.2.主要任务包括数据总结、关联分析、分类和预测、聚类分析和孤立点分析9.4.2.3.一般包括确定分析对象、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评估与结果应用五个阶段9.4.3.数据服务9.4.3.1.数据目录服务9.4.3.2.数据查询与浏览及下载服务9.4.3.3.数据分发服务9.4.4.数据可视化9.4.4.1.一维数据可视化9.4.4.1.1.文本或数字表格、程序源代码9.4.4.2.二维数据可视化9.4.4.2.1.平面地图、建筑物的楼层平面图9.4.4.3.三维数据可视化9.4.4.4.多维数据可视化9.4.4.5.时态数据可视化9.4.4.6.层次数据可视化9.4.4.7.网络数据可视化9.4.5.信息检索9.4.5.1.全文检索9.4.5.2.字段检索9.4.5.3.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9.4.5.3.1.分为图像检索、视频检索和声音检索等9.4.5.4.数据挖掘9.4.5.5.用技术包括布尔逻辑检索技术、截词检索技术、临近检索技术、限定字段检索技术、限制检索技术9.5.数据库安全9.5.1.数据库安全威胁9.5.1.1.安全后果9.5.1.1.1.非授权的信息泄漏9.5.1.1.2.非授权的数据修改9.5.1.1.3.拒绝服务9.5.1.2.威胁方式9.5.1.2.1.无意9.5.1.2.1.1.自然或意外灾害9.5.1.2.1.2.系统软硬件中的错误9.5.1.2.1.3.人为错误9.5.1.2.2.有意9.5.1.2.2.1.授权用户9.5.1.2.2.2.恶意代理9.5.2.数据库安全对策9.5.2.1.防止非法的数据访问9.5.2.2.防止推导9.5.2.3.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9.5.2.4.保证数据的操作完整性9.5.2.5.保证数据的语义完整性9.5.2.6.审计和曰志9.5.2.7.标识和认证9.5.2.8.机密数据管理9.5.2.9.多级保护9.5.2.10.限界9.5.3.数据库安全机制9.5.3.1.用户的身份认证、存取控制、数据库加密、数据审计、推理控制9.5.3.2.信息安全9.5.3.2.1.内容安全是信息安全在政治、法律、道德层次上的要求9.5.3.2.1.1.在政治上是健康的9.5.3.2.1.2.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9.5.3.2.1.3.符合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规范9.5.3.2.2.广义的内容安全还包括信息内容保密、知识产权保护、信息隐藏和隐私保护等诸多方面9.5.3.2.3.必须在确保信息系统设备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确保信息内容的安全9.5.3.2.4.如果数据中充斥着不健康的、违法的、违背道德的内容,即使它是保密的、未被篡改的,也不能说是安全的9.5.3.2.4.1.【高22下选09】9.5.3.3.信息加密9.5.3.3.1.利用 RSA 密码可以同时实现数字签名和数字加密9.5.3.3.1.1.【高22下选11】10.系统集成10.1.原则10.1.1.开放性10.1.1.1.系统硬软件平台、通信接口、软件开发工具、网络结构的选择要遵循工业开放标准10.1.2.结构化10.1.3.先进性10.1.3.1.目前先进性10.1.3.1.1.只有先进的技术才有较强的发展生命力10.1.3.2.未来先进性10.1.4.主流化10.2.网络集成10.2.1.传输子系统10.2.1.1.传输是网络的核心,是网络信息的“公路”和“血管”10.2.2.交换子系统10.2.2.1.局域网交换技术、城域网交换技术和广域网交换技术10.2.3.安全子系统10.2.4.网管子系统10.2.5.服务器子系统10.2.6.网络操作系统10.2.7.服务子系统10.3.数据集成10.3.1.数据集成层次10.3.1.1.基本数据集成10.3.1.1.1.隔离:保证实体的每次出现都指派一个唯一标识符10.3.1.1.2.调和:确认哪些实体是相同的,并且将该实体的各次出现合并起来10.3.1.2.多级视图集成10.3.1.3.模式集成10.3.1.4.多粒度数据集成10.3.2.异构数据集成10.3.2.1.异构数据集成的方法10.3.2.1.1.过程式方法10.3.2.1.2.声明式方法10.3.2.2.开放数据库互联标准10.3.2.2.1.开放式数据库互联(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ODBC)10.3.2.3.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标准10.3.2.4.基于JSON的数据交换格式10.4.软件集成10.4.1.CORBA10.4.1.1.对象管理组织(Object Management Group, OMG)是CORBA规范的制定者10.4.2.COM10.4.3.DCOM 与 COM+10.4.4..NET10.4.5.J2EE10.5.应用集成10.5.1.应用集成或组织应用集成(EAI)是指将独立的软件应用连接起来,实现协同工作10.5.2.系统集成栈

图片[3] - 学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第4版系列31_信息系统工程 - MaxSSL

10.5.3.从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角度看,在集成的堆栈上,应用集成在最上层,主要解决应用的互操作性的问题。10.5.3.1.【高23上选11】10.5.4.具有应用间的互操作性10.5.5.具有分布式环境中应用的可移植性10.5.6.具有系统中应用分布的透明性11.3版11.1.信息系统规划(ISP)的第三个阶段的方法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环境的情况下,以集成为核心,围绕企业战略需求进行的信息系统规划,主要的方法包括价值链分析法和战略一致性模型11.1.1.【高21上选16】11.1.2.为把企业组织结构与企业过程联系起来,说明每个过程与组织的联系,指出过程决策人,可以采用建立过程/组织(Process/Organization, P/0) 矩阵的方法11.1.2.1.【高21上选17】11.2.信息系统规划原则11.2.1.规划要支持企业的战略目标11.2.1.1.【高20下选17】11.2.2.规划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各业务层的要求11.2.3.规划中涉及的各信息系统结构要有好的整体性和一致性11.2.4.信息系统应该适应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改变,弱化信息系统对组织机构的依从性,提高信息系统的应变能力11.2.5.便于实施11.3.信息系统规划的工具11.3.1.【高20下选18】11.3.1.1.【高19下选18】11.3.1.2.【高18下选25】11.3.1.3.【高18上选24】11.4.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规划过程11.4.1.【高19下选17】11.4.1.1.【高18下选24】11.4.1.2.【高18上选23】11.4.2.评估信息化现状11.4.3.规划信息化战略11.4.4.规划基础设施11.4.5.规划数据11.4.6.规划信息系统11.4.7.设计信息化组织11.5.软件生存周期 9 个支持过程11.5.1.【高19下选20】11.6.衡量业务流程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主要有11.6.1.产品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销售增长率、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11.6.1.1.【高19下选58】11.7.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组织的环境、目标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1.7.1.【高19上选23】11.8.为定义数据类,在调查研究和访谈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实体法归纳出数据类。实体法首先列出企业资源,再列出一个资源/数据(R/D)矩阵11.8.1.【高19上选24】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