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1 卷积神经网络简介
1.2 神经网络
1.2.1神经元模型
1.2.2 神经网络模型
1.3 卷积神经网络
1.3.1卷积的概念
1.3.2 卷积的计算过程
1.3.3感受野
1.3.4步长
1.3.5输出特征尺寸计算
1.3.6全零填充
1.3.7 标准化
1.3.7池化层
1.4 卷积神经网络的全过程
1.5PyTorch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手写数字识别
1.5.1 代码
1.1 卷积神经网络简介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简称:CNN)是深度学习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经网络结构。它主要用于用在图像图片处理,视频处理,音频处理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卷积神经网络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但其真正的崛起却是在21世纪之后,21世纪之后,随着深度学习理论的不断完善,同时,由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升,计算机算力的不断发展,给卷积神经网络这种算法提供了应用的空间。著名的AlphaGo,手机上的人脸识别,大多数都是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因此可以说,卷积神经网络在如今的深度学习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了解卷积神经网络之前,我们务必要知道:什么是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关于这个,我们已经在深度学习简介的 第二部分有所介绍。这里就不赘述了。在了解了神经网络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探究:卷积神经网络又是什么呢?当中的“卷积”这个词,又意味着什么呢?
1.2 神经网络
1.2.1神经元模型
人工神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方面的研究很早就已出现,今天“神经网络” 已是一个相当大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领域.各相关学科对神经网络的定义多种多样。简单单元组成的广泛并行互连的网络,它的组织能够模拟生物神经系统对真实世界物体所作出的交互反应” 。
神经网络中最基本的成分是神经元(neuron)模型,即上述定义中的“简单单元”,在生物神经网络中,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相连,当它“兴奋”时,就会向相连的神经元发送化学物质,从而改变这些神经元内的电位;如果某神经元的电位超过了一个“阈值”(threshold),那么它就会被激活,即“兴奋”起来,向其他神经元发送化学物质。在这个模型中,神经元接收到来自n个其他神经元传递过来的输入信号,这些输入信号通过带权重的连接(connection)进行传递,神经元接收到的总输入值将与神经元的间值进行比较,然后通过激活函数处理,产生神经元输出。
1.2.2 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网络是一种运算模型,由大量的节点(或称神经元)之间相互联接构成。每个节点代表一种特定的输出函数,称为激励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每两个节点间的连接都代表一个对于通过该连接信号的加权值,称之为权重,这相当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记忆。网络的输出则依网络的连接方式,权重值和激励函数的不同而不同。而网络自身通常都是对自然界某种算法或者函数的逼近,也可能是对一种逻辑策略的表达。
1.3 卷积神经网络
1.3.1卷积的概念
卷积神经网络与普通神经网络的区别在于,卷积神经网络包含了一个由卷积层和子采样层(池化层)构成的特征抽取器。在卷积神经网络的卷积层中,一个神经元只与部分邻层神经元连接。在CNN的一个卷积层中,通常包含若干个特征图(featureMap),每个特征图由一些矩形排列的的神经元组成,同一特征图的神经元共享权值,这里共享的权值就是卷积核。卷积核一般以随机小数矩阵的形式初始化,在网络的训练过程中卷积核将学习得到合理的权值。共享权值(卷积核)带来的直接好处是减少网络各层之间的连接,同时又降低了过拟合的风险。子采样也叫做池化(pooling),通常有均值子采样(mean pooling)和最大值子采样(max pooling)两种形式。子采样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卷积过程。卷积和子采样大大简化了模型复杂度,减少了模型的参数。
1.3.2 卷积的计算过程
假设我们输入的是5*5*1的图像,中间的那个3*3*1是我们定义的一个卷积核(简单来说可以看做一个矩阵形式运算器),通过原始输入图像和卷积核做运算可以得到绿色部分的结果,怎么样的运算呢?实际很简单就是我们看左图中深色部分,处于中间的数字是图像的像素,处于右下角的数字是我们卷积核的数字,只要对应相乘再相加就可以得到结果。例如图中‘3*0+1*1+2*2+2*2+0*2+0*0+2*0+0*1+0*2=9’
计算过程如下动图:
图中最左边的三个输入矩阵就是我们的相当于输入d=3时有三个通道图,每个通道图都有一个属于自己通道的卷积核,我们可以看到输出(output)的只有两个特征图意味着我们设置的输出d=2,有几个输出通道就有几层卷积核(比如图中就有FilterW0和FilterW1),这意味着我们的卷积核数量就是输入d的个数乘以输出d的个数(图中就是2*3=6个),其中每一层通道图的计算与上文中提到的一层计算相同,再把每一个通道输出的输出再加起来就是绿色的输出数字。
1.3.3感受野
感受野(Receptive Field):卷积神经网络各输出层每个像素点在原始图像上的映射区域大小。
下图为感受野示意图:
当我们采用尺寸不同的卷积核时,最大的区别就是感受野的大小不同,所以经常会采用多层小卷积核来替换一层大卷积核,在保持感受野相同的情况下减少参数量和计算量。
例如十分常见的用2层3 * 3卷积核来替换1层5 * 5卷积核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1.3.4步长
每次卷积核移动的大小。
1.3.5输出特征尺寸计算
输出特征尺寸计算:在了解神经网络中卷积计算的整个过程后,就可以对输出特征图的尺寸进行计算。如下图所示,5×5的图像经过3×3大小的卷积核做卷积计算后输出特征尺寸为3×3
1.3.6全零填充
当卷积核尺寸大于 1 时,输出特征图的尺寸会小于输入图片尺寸。如果经过多次卷积,输出图片尺寸会不断减小。为了避免卷积之后图片尺寸变小,通常会在图片的外围进行填充(padding),如下图所示
全零填充(padding):为了保持输出图像尺寸与输入图像一致,经常会在输入图像周围进行全零填充,如下所示,在5×5的输入图像周围填0,则输出特征尺寸同为5×5。
当padding=1和paadding=2时,如下图所示:
1.3.7 标准化
使数据符合0均值,1为标准差的分布。
批标准化(Batch Normalization):对一小批数据(batch),做标准化处理。
Batch Normalization将神经网络每层的输入都调整到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其目的是解决神经网络中梯度消失的问题.
BN操作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缩放和偏移,值得注意的是,缩放因子γ以及偏移因子β都是可训练参数。
1.3.7池化层
池化(Pooling)用于减少特征数据量。
最大值池化可提取图片纹理,均值池化可保留背景特征
1.4 卷积神经网络的全过程
1.5PyTorch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手写数字识别
使用的框架为pytorch。
数据集:MNIST数据集,60000张训练图像,每张图像size为28*28。
可在http://yann.lecun.com/exdb/mnist/中获取
1.5.1 代码
import torchimport torch.nn as nnimport torchvision.datasets as dataset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import torch.utils.data as data_utils#获取数据集train_data=dataset.MNIST(root="D", train=True, transform=transforms.ToTensor(), download=True )test_data=dataset.MNIST(root="D", train=False, transform=transforms.ToTensor(), download=False )train_loader=data_utils.DataLoader(dataset=train_data, batch_size=100, shuffle=True)test_loader=data_utils.DataLoader(dataset=test_data, batch_size=100, shuffle=True)#创建网络class Net(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super().__init__()self.conv=nn.Conv2d(1, 32, kernel_size=5, padding=2)self.bat2d=nn.BatchNorm2d(32)self.relu=nn.ReLU()self.pool=nn.MaxPool2d(2)self.linear=nn.Linear(14 * 14 * 32, 70)self.tanh=nn.Tanh()self.linear1=nn.Linear(70,30)self.linear2=nn.Linear(30, 10) def forward(self,x):y=self.conv(x)y=self.bat2d(y)y=self.relu(y)y=self.pool(y)y=y.view(y.size()[0],-1)y=self.linear(y)y=self.tanh(y)y=self.linear1(y)y=self.tanh(y)y=self.linear2(y)return ycnn=Net()cnn=cnn.cuda()#损失函数los=torch.nn.CrossEntropyLoss()#优化函数optime=torch.optim.Adam(cnn.parameters(), lr=0.01)#训练模型for epo in range(10): for i, (images,lab)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images=images.cuda()lab=lab.cuda()out = cnn(images)loss=los(out,lab)optime.zero_grad()loss.backward()optime.step()print("epo:{},i:{},loss:{}".format(epo+1,i,loss))#测试模型loss_test=0accuracy=0with torch.no_grad(): for j, (images_test,lab_test) in enumerate(test_loader):images_test = images_test.cuda()lab_test=lab_test.cuda()out1 = cnn(images_test)loss_test+=los(out1,lab_test)loss_test=loss_test/(len(test_data)//100)_,p=out1.max(1)accuracy += (p==lab_test).sum().item()accuracy=accuracy/len(test_data)print("loss_test:{},accuracy:{}".format(loss_test,accu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