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劳动使自己充实,抚慰精神创伤,使自己强大,愈合自己的精神创伤,升华自己的思想。 — 路遥
最近公司的需求是源源不断,几乎都是问题着问题,项目叠着项目。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中,几乎没有一点点自己的思考时间,很容易精神消沉,而精神上的消沉无异于自杀。因此我在想,如果每天都是这样,可不就是通过繁重的劳动来使自己充实么,然而不是的,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使我越来越迷失,感觉到一种空虚。
下面是在我下班后闲暇之余,考虑了一些个人和领导层面的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算机基础和代码能力最重要
这一条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只有具备了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算法,数据结构,分布式等等),才能在学习新技术的时候快速地理解和上手,否则就会遇到重重困难。算法和数据结构是代码能力的基础,如果这个不过关,无论是读别人的代码,还是自己写代码,都会很吃力。如果感觉自己在基础方面有薄弱环节,建议业余时间自己补上。例如,如果感觉自己算法和数据结构不过硬,可以多刷一些算法题提高自己;如果感觉自己在分布式方面不熟悉,可以多看看分布式方面的技术书或者文章。
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软件工程师不是自己一个人闷头做事,需要跟其他同事协作,有效沟通才能保证协作顺畅,产生最大收益
如何沟通:
1) 积极主动,遇到问题主动找人讨论,很多好的想法都是在讨论过程产生的
2) 有准备的沟通效率更高,在与人讨论之前,先自己思考,有了一些想法之后再找人讨论,做到有的放矢
工作过程的总结和记录很重要
把工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随手记录下来,养成习惯。一方面,可以在一段时间之后能找出来使用,避免遗忘;另一方面,在别人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可以作为经验参考,避免重复做同样的事情,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每隔一段时间,或者每做完一个项目,根据自己记录的经验做总结和在团队做分享,既可以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不足,提升自己对技术的理解,又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到别人。
在跳槽找工作的时候,这一点也非常有用。面试官经常会问类似问题:你在过去一年遇到的最大的技术难题是什么?如何解决的?你的收获是什么?如果平常不做记录和总结,面对这样的问题估计会不知所措。
提高自身的软件工程素养:重视测试和 design/code review
测试(单元,集成,回归)既可以保证功能的正确,又可以从用户角度审视自己的设计,还可以保证后续修改代码的时候避免引入新的 bug。
design review 可以保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在编码之前提前发现问题,还可以一起讨论方案的优化思路,确保方案的相对最优性。
code review 可以帮助审查代码逻辑是否有问题,模块和层次划分是否合理,是否有好的健壮性和可扩展性。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对于项目中用到的技术或者开源组件,不仅能正确使用,更要了解其内部实现机制。
例如程序开发中用到 sql,不仅要学会写 sql,优化 sql,还要了解 sql 是怎么被解析,优化和执行的。
例如程序中用到缓存组件(比如 LRU),不仅会用,还要了解底层的实现原理,包括算法和数据结构等。
关于增量价值
完成项目目标是最基本的要求,公司最需要的是能够实现增量价值的员工,就是说,不仅完成项目功能,还能够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这个方案是最好的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性能还能不能再提升?能否做一个通用的工具?是不是可以贡献到开源社区?有没有可以创新的点,能否写个专利?归根结底就是:要做一个对技术有追求的工程师。
技术的广度和深度哪个更重要?
显然,技术的广度和深度都很重要,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作为一个资深工程师,肯定要在某一个或几个方向做到深入和精通,另外,对于其他技术方向也需要广泛涉猎。技术都是相通的,同一个技术在不同软件里面实现不同,但是原理基本是一样的,多了解一些方向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个技术,做到真正的深度理解。例如线程模型,在 c++,java,和 go 里面的实现都不太一样,在学习了他们各自的实现之后会更加深入地理解进程,线程,协程这些基本原理;再例如分布式一致性,有 zk,paxos,raft 等等,熟悉了他们各自的实现机制,能更好地理解各自的优缺点,因而在项目开发中需要做分布式一致性选型的时候就知道怎么选择。
基础架构人员是否需要理解上层业务?
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一个度的问题,基础架构人员在基本了解上层业务需求之后,就可以提供服务,但是如果能更多了解他们的业务,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基础服务,从而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服务。当然另一方面,基础服务需要的是通用性和健壮性,在实现层面要尽量避免业务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