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讨基于目标导向管理的健身APP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中的应用效果,为指导大学生选择科学有效的锻炼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湖南科技学院2021年7—12月无健身APP使用经历的17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为86例)。对照组给予大学生健身APP常规管理,试验组采用基于目标导向的健身APP管理。干预16周,比较两组大学生的健康素养、体育锻炼行为、身体素质。结果:干预后,试验组大学生健康素养总分为(55.52±7.21)分,对照组为(50.99±7.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P<0.05);试验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总分(126.89±17.45)分,对照组为(117.39±1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P<0.05)。试验组男大学生50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m跑、坐位体前屈成绩分别为(7.52±0.71)s、(227.46±7.15)cm、(6.56±1.02)个、(262.20±13.24)s、(8.34±1.02)cm,对照组分别为(7.93±0.75)s、(223.74±8.24)cm、(5.94±0.93)个、(268.15±11.45)s、(7.56±1.15)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6,2.36,3.13,-2.37,3.76,P值均<0.05)。女大学生50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m跑、坐位体前屈成绩分别为(9.38±1.12)s、(170.23±8.24)cm、(28.50±2.25)个、(252.13±15.34)s、(11.35±2.13)cm,对照组分别为(10.07±1.10)cm、(165.47±8.52)cm、(27.15±3.12)个、(264.35±14.56)s、(10.41±1.36)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8,2.46,2.17,-3.52,2.24,P值均<0.05)。结论:基于目标导向管理的健身APP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增强体育锻炼行为能力,进而改善身体素质。
关键词: 运动活动; 健康教育;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学生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fitness app based on goal-oriented management in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choos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exercise behavior. Methods: 172 college students who had no experience in using fitness app i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86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fitness ap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goal-oriented fitness app management. After 16 weeks of intervention, the health literacy,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and physical quality of the two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total score of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literac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55.52 ± 7.21) and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50.99 ± 7.13) (t = 4.14, P < 0.05); The total score of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126.89 ± 17.45) and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117.39 ± 16.32),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 3.69, P < 0.05). The results of 50m running, standing long jump, pull-up, 1000m running and sitting forward flexion of 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7.52 ± 0.71) s, (227.46 ± 7.15) cm, (6.56 ± 1.02), (262.20 ± 13.24) s, (8.34 ± 1.02) cm respectively,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7.93 ± 0.75) s, (223.74 ± 8.24) cm, (5.94 ± 0.93), (268.15 ± 11.45) s and (7.56 ± 1.15) cm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values were -2.76, 2.36, 3.13, – 2.37 and 3.76, respectively, P < 0.05). The result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50m running, standing long jump, sit ups, 800m running and sitting position forward bending were (9.38 ± 1.12) s, (170.23 ± 8.24) cm, (28.50 ± 2.25) s, (252.13 ± 15.34) s, (11.35 ± 2.13) cm,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10.07 ± 1.10) cm, (165.47 ± 8.52) cm, (27.15 ± 3.12) s, (264.35 ± 14.56) s and (10.41 ± 1.36) cm,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values were -2.68, respectively).2.46, 2.17, -3.52, 2.24, P <0.05). Conclusion: the fitness app based on goal-oriented managemen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literacy, enhance their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ability, and then improve their physical quality.
Key words: Sports activities; Health Education; Physical exercise; Physical quality; student
目 录
1 绪论 8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8
1.2 国内外研究 8
1.2 研究方法 9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10
2.1 调查对象 10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1
2.3 调查工具 11
2.4 干预方法 11
2.5 质量控制 12
2.6 统计学方法 12
3 调查结果 13
3.1 健康素养 13
3.2 体育锻炼行为 13
3.3身体素质 14
3.4 调查讨论 15
4 总结 16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1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几年,健身类APP以它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众多体育传播媒介中脱颖而出,成功的吸引了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关注与使用,丰富了大学生校园体育锻炼的生活。然而,健身类APP在我国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涵盖人群不是特别广泛,身体素质一般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身体素质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据了解,近年来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下降,通过本研究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对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而为健身类APP的改进以及使用健身APP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参考,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本研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研究使用健身APP对在校大学生体育人口和身体素质的影响,从中发现大学生在使用健身类APP锻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推动大学生利用健身类APP参与健身提供理论支持。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为每周运动三次或三次以上,每次运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在中等强度及以上的体育锻炼,按照健康中国行动的要求,今年的体育人口要达到37%,本研究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途径提供参考;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本研究为使用为多元化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为实现学生体育锻炼与“互联网+”跨界融合研究,为健身类APP的发展开拓创新。
1.2 国内外研究
于东晓,刘宗超在《运动类APP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促进作用》的研究中表明,合理科学的使用运动类APP可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提高锻炼的科学性及锻炼的坚持性,减少锻炼的限制性并提高锻炼的自觉性,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李建花《浅析体育运动类APP对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影响》研究中,得到相关结论:体育运动类APP能够对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练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它通过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强度和频率等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大学生在体育运动类APP的辅助下,结合自身的实际身体情况和运动需求,制定最佳的锻炼计划,并且体育运动类APP还能对大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所出现的反应以及实时产生的各项运动数据进行跟踪反馈,在锻炼结束后,大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运动历程及时分享到各个社交网络平台上,并与好友交流体育运动经验。由此可见,使用体育运动类 APP对促进学生长期坚持锻炼具有积极影响。
王喜平《健身类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表示,健身类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养成有积极的影响,持续使用健身类APP时间和使用健身类APP频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个别维度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对而言,持续使用健身类APP时间越长、使用健身类APP频率越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情况越好。
王聪帅,吕立勇,刘耀耀,闫建华联合发表的《终身体育背景下运动类 APP 对大学生运动健身影响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调查为例》有结论表示,作为一种新型健身模式,以操作简单、功能齐全、专业性高的特点促使大学生更高的执行程度、更长的健身时间、更高的健身频率满足大学生心理“成就感”。以提高大学生健身积极性调节心理压力备受大学生群体热捧,对全社会运动健身的开展具有带动作用。
苏丹学者Ali Al Musawi; Wajeha Al-Ani; Mohamed Al-Aghbari发表的《Impact of Using m-Health APP on Improv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ports and Health Habits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 Its Use》研究中也表明健康以及健身类APP对改善运动和健康习惯效果显著。
张帆,朱洁《健身类APP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中有结论表示,使用健身类 APP 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观上看,部分大学生通过健身类APP 收获了好的体形体态与精神面貌,丰富了闲暇时间,了解到许多体育健康知识,形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与合理的作息时间爱上运动或使运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健身类APP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的饮食习惯。另外,通过使用健身类APP,部分大学生进行运动健身的频率和单次运动的时长有一定提高,休闲活动中运动健身的比重得到提高。郭大金在《健身类APP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研究》中充分证明了健身类APP的作用对身体耐力、柔韧性、肺功能等体质健康均有较显著的积极促进的影响,利用健身类APP进行辅助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健身类APP中的功能不同对学生身体锻炼的位置也有所不同,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利用健身类APP进行辅助体育锻。
综上,健身APP现已风靡各大高校,得到各大高校大学生的亲睐。合理并有计划的使用能够使我们的体育锻炼效果更加明显,对高校体育人口的增加以及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相应促进作用。
1.3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在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查找有关此方面相关著作。并且在中国知网、超星期刊、万方数据库、CNKI文献数据库上以“健身APP”、“大学生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态度”、“体育锻炼行为”等作为关键词,检索与此相关联的文献,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源和内容。通过对上述所搜集相关文献与资料归纳、整理、分析,并对自己已研究结果进行梳理总结,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大量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为保证研究的说服性和科学性,应严格遵守体育科研方法设计问卷,通过调查湖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健身APP的使用情况所得数据进行归纳、分类、整理,针对大学生使用健类APP的时间、频率、次数、身体素质情况等进行问卷设计,最后设计出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形式。
问卷的效度检验是通过相关专家对其进行评定,其中有两名研究员,三名副研究员,我将问卷的效度检验分为完善、比较完善、一般、不太完善、很不完善五类。
在分析前先在进行因素分析前,先进行Kaiser-Meyer-Olkin效度分析,在健康素养方面求得KMO值为0.909,相当接近1;在体育锻炼行为方面求得KMO值为0.775;在身体素质方面求得KMO值为0.879,表示本次抽样的适当性颇高。再以Bartlett’s球体(sphericity)检验,在健康素养为4381.753;在体育锻炼行为方面为1598.132;在身体素质方面为2561.122,表示各因素间具有共同变异性,值得进行因素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Kaiser-Meyer-Olkin效度分析摘要表
项目 KMO值 Bartlett’s检验值 自由度 P值
健康素养 .909 4381.753 231 .000
体育锻炼行为 .775 1598.132 28 .000
身体素质 .879 2561.122 29 .000
由表1可知,两位专家认为比较完善,三位专家认为问卷一般。问卷效度符合调查要求。为了使调查问卷更加的真实有效,笔者采用重测信度法,对攸县部分中学生进行了第二次发放调查问卷,两次问卷发放时间间隔为半个月,两次问卷为同一问卷,发放后及时回收并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t=0.85,高于0.8,说明问卷调查结果可信度高,问卷信度与要求相符合。
3.比较分析法
通过调查归纳使用和未使用校园健身APP调查数据结果,对比分析使用健身APP前后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情况
4.数理统计法
将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转存,运用描述性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以图表的形式将分析结果表示出来。
5.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湖南科技学院本校大学生使用健身APP进行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参考学生个体使用健身APP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等情况进行逻辑分类总合。再通过使用健身APP进行体育锻炼和未使用其进行体育锻炼人群的情况相类比,验证推断与假设,最终得出结论,给予相关建议。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根据完全随机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估算样本,考虑15%20%的脱落率,最后确定总样本数为172名。采用整群随机分层提取的方法,选择湖南科技学院2021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无健身APP使用经历的大学生172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97名,女生75名;大一学生59名,大二54名,大三59名;理工科59名,文科55名,艺术类58名;城镇113名,农村59名。年龄172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被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为86例),两组大学生性别、年龄、年级、学科、生源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1.15,1.02,1.04,0.75,1.26,P值均>0.05)。本次研究经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批准(20190610),所有被试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调查时间为2021年7—12月。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在校大学生;(2)年龄≥18岁。排除标准:(1)严重听/视力障碍;(2)因自身原因(如依从性低未完成本次教育)或其他原因(因教学或实习)中途退出或脱落;(3)资料缺失无法进行效果评估。
2.3 调查工具
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下列指标调查:(1)健康素养。采用大学生健康素养问卷进行测评,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32条目)、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17条目)、健康技能(16条目)3个维度65个条目,条目为单选题或多选题,单选题答对计1分,答错计0分;多选题全部答对计1分,少选或未选均计0分。总分0~65分,分值越高,健康素养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6,本研究中Cronbachα系数为0.85。(2)体育锻炼行为。采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量表]进行测评,包括综合态度(7条目)、主观标准(11条目)、认知控制(6条目)、行为意向(6条目)4个维度,每个条目采用15分评分法,总分30150分,分值越高体育锻炼行为越好。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3,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92。(3)身体素质。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男女大学生各测量5个单向指标:50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 min仰卧起坐(女)、1 000(男)/800 m跑(女)、坐位体前屈。健康素养和体育锻炼行为由接受培训的专人当面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当场完成问卷并上交;身体素质由专人(至少2人)进行测量并记录。
2.4 干预方法
两组大学生均根据教学大纲给予同一年级相同的教学内容,包括体育老师、教学时数、考核方法等。同时结合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均给予APP进行体育锻炼管理。对照组给予健身APP常规管理,包括健身APP的知识介绍(咕咚、Keep健身APP软件)、自选项目与必修项目的选择、每次运动时间的限制(>40 min/次,运动心率100~150次/min)、常规自我监测管理等。试验组联合应用基于目标导向的健身APP管理:(1)组建目标导向健身APP管理小组。小组包括学校体育部主任1名、各年级体育老师3名、各年级学生体育部干部3名,组织学习健身APP、目标导向理论、健康素养、体育锻炼行为等相关知识,以一学期(16周)为时间节点,设计阶段性(4周)和总体健身APP管理计划。(2)设计目标。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设计目标。①阶段性目标(4周):男生包括50m跑提高指数>2.5%,立定跳远提高指数>1.0%,引体向上提高指数>5.0%,1000m跑提高指数>1.0%,坐位体前屈提高指数>5.0%;女生包括50m跑提高指数>2.5%,立定跳远提高指数>1.5%,仰卧起坐提高指数>2.5%,800 m跑提高指数>1.5%,坐位体前屈提高指数>5.0%。②总体目标(16周):男生包括50m跑提高指数>10.0%,立定跳远提高指数>5.0%,引体向上提高指数>20.0%,1000m跑提高指数>4.0%,坐位体前屈提高指数>20.0%;女生包括50m跑提高指数>5.0%,立定跳远提高指数>6.0%,仰卧起坐提高指数>10.0%,800 m跑提高指数>6.0%,坐位体前屈提高指数>20.0%。③提高指数=(干预后测试数据-干预前测试数据)/干预前测试数据×100%。(3)目标管理。①围绕本次研究身体素质测试项目,每个阶段指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自选项目、必选项目(各2项,难度系数为K1、K2),完成总体目标训练项目选项,并报备健身APP管理小组。②每次训练时长40 min,3次/周,自选项目、必选项目各20 min,先完成必选项目,后完成自选项目(如跑步、骑行、行走),中间间隔5 min,运动前后各进行5 min热身运动。③每次完成训练后,要求学生微信打卡签到,将运动信息(运动项目名称、运动开始时间、运动结束时间、运动步数或距离等)上传到APP数据中心。④指定1名学生干部担任群主(负责运动信息发布、运动数据收集与整理),同时分年级建立微信群组,要求APP管理小组、所有试验组学生均实名加入。⑤每阶段训练完成后,通过分析数据中心个人运动数据,结合身体素质测试项目,达标者顺利进行下一阶段;未达标者留在上阶段,适当增强运动频率与时长。⑥建立每月评比机制,根据健身APP数据,每月前3名者授予“运动达人”称号,在微信排行榜上公布,并邀请其担任当月微信互动嘉宾。
2.5 质量控制
为保证健康素养、体育锻炼行为评估的相对公平性,邀请学院未参与研究的3名体育老师(均为副教授)进行评估,取3名老师评估均值为最终结果。
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双盲法录入数据,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同组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 调查结果
3.1 健康素养
干预前,两组大学生健康素养各维度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大学生健康素养各维度及总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T值分别为7.19,9.83,12.18,10.55;3.30,4.86,5.03,4.91,P值均<0.05),且试验组大学生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健康素养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3-1所示。
表3-1 干预前后两组大学生健康素养评分比较(x±s)
组别 人数 统计值 基本知识与理念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健康技能 健康素养总分
干预前
试验组 86 22.86±4.12 11.45±2.12 10.45±1.32 44.76±6.12
对照组 86 23.35±4.26 11.84±2.23 10.68±1.51 45.87±6.54
T值 -0.77 -1.18 -1.06 -1.15
P值 0.66 0.24 0.38 0.27
干预后
试验组 86 27.13±3.65 14.65±2.15 13.74±2.13 55.52±7.21
对照组 86 25.32±3.54 13.52±2.30 12.15±2.25 50.99±7.13
T值 3.30 3.33 4.76 4.14
P值 0.01 0.01 < 0.01 < 0.01
3.2 体育锻炼行为
干预前,两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评分均高于同组干预前(T值分别为6.57,5.97,8.73,9.23,9.03;2.04,3.44,2.46,3.97,4.01,P值均<0.05),且试验组大学生综合态度、认知控制、行为意向、体育锻炼行为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3-2。
表3-2 干预前后两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评分比较(x±s)
干预前后 组别 人数 统计值 综合态度 主观标准 认知控制 行为意向 体育锻炼行为总分
干预前 试验组 86 25.36±4.15 40.32±5.33 21.22±4.20 18.65±4.10 105.55±13.24
对照组 86 26.01±5.12 41.26±6.21 21.65±4.32 19.14±4.23 108.06±14.12
T值 -0.92 -1.07 -0.66 -0.77 -1.20
P值 0.47 0.37 0.75 0.65 0.15
干预后 试验组 86 30.45±4.04 45.64±6.31 26.15±3.13 24.65±4.42 126.89±17.45
对照组 86 27.64±5.36 44.58±6.43 23.43±5.14 21.74±4.35 117.39±16.32
T值 3.88 1.09 4.19 4.35 3.69
P值 < 0.01 0.35 < 0.01 < 0.01 < 0.01
3.3身体素质
表3-3 两组大学生干预前后身体素质指标比较(x±s)
组别 统计值 男生 女生
人数 50m跑/s 立定跳远/cm 引体向上/次 1000m跑/s 坐位体前屈/cm 人数 50m跑/s 立定跳远/cm 1min仰卧起坐/次 800 m跑/s 坐位体前屈/cm
干预前
试验组 46 8.38±0.62 215.53±12.45 5.26±0.82 276.34±10.23 6.47±1.10 40 10.82±1.04 157.71±12.42 25.52±3.12 275.15±11.54 9.45±1.05
对照组 51 8.30±0.65 217.36±10.21 5.41±0.73 274.54±12.31 6.65±1.21 35 10.67±1.06 160.03±13.10 25.13±4.02 272.82±13.21 9.64±1.12
T值 0.62 -0.80 -0.95 0.78 -0.76 0.62 -0.79 0.47 0.82 -0.76
P值 0.82 0.64 0.47 0.66 0.66 0.82 0.65 0.96 0.61 0.68
干预后
试验组 46 7.52±0.71 227.46±7.15 6.56±1.02 262.20±13.24 8.34±1.02 40 9.38±1.12 170.23±8.24 28.50±2.25 252.13±15.34 11.35±2.13
对照组 51 7.93±0.75 223.74±8.24 5.94±0.93 268.15±11.45 7.56±1.15 35 10.07±1.10 165.47±8.52 27.15±3.12 264.35±14.56 10.41±1.36
T值 -2.76 2.36 3.13 -2.37 3.76 -2.68 2.46 2.17 -3.52 2.24
P值 0.01 0.02 0.01 0.02 < 0.01 0.01 0.02 0.03 0.01 0.02
干预前,两组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T值分别为6.19,5.64,6.74,5.73,8.45;2.66,3.47,3.20,2.71,3.89;女生T值分别为5.96,5.31,4.90,7.58,5.06;2.32,2.06,2.35,2.55,2.59,P值均<0.05),且试验组男大学生(50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 m跑、坐位体前屈)、女大学生(50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800 m跑、坐位体前屈)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3-3所示。
3.4 调查讨论
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取并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能正确运用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健康素养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具备率较低(9.1%)。健康素养的缺失也直接影响体育锻炼行为,“亚健康”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健身APP是以手机终端为传播载体、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应用软件,近年来呈“井喷”式发展。其丰富全面的运动资讯、具象化的图文呈现、便捷化的智能体验、信息资源的共享、运动效果的绝对评价功能,具有明显的运动分享“马太效应”。基于心流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行为改变理论等原理设计,也能达成“目标设置”“个性化定制”“实时反馈与激励”等功能。大多研究认为,健身APP应用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中,能够培养体育锻炼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但是健身APP也有其局限性,如运动数据的采集源自全天候累计,并不能完全反应运动的持续性和运动强度。同时过度的广告植入、无边界的社交功能,也会影响健身APP的用户体验。王深等研究报道,健身APP仅能解释个体锻炼坚持性4.6%的变异量,其中“展示互动”“目标管理”才是促进用户锻炼坚持性的有效因素。本研究中,以目标导向管理为指导,通过设计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根据学生自身需求选择锻炼项目,明确训练时长,实现多元管理方法。结果表明,试验组大学生基本知识与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健康素养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目标导向管理的健身APP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养成。
目标导向管理是一种激励管理方法,也称“通路-目标模型”,通过优化完成目标环境因素、资源配备,重点关注过程目标管理,借助不断累积的过程目标导向作用,达成保持积极、维护行为动机的目的。“打卡”签到是受大学生追捧的时尚方式,运动打卡的提醒和记录功能能让参与者自我约束,有利于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微信是时下应用广泛的网络交流工具,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发挥聚集、引领、督促的效果。强化过程管理,实施严格的“进阶”制度,利于保证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进而累积为总体目标的质变。激励需求是人性需求的一种本能,通过微信公布“运动达人”“运动健将”等激励方法,能激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觉体育锻炼行为。周碧蕾研究发现,运动打卡可通过“化零为整”途径促进大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但仍需要持续的引导和指导,深化打卡集体氛围、固化打卡自主性。本研究中,试验组大学生综合态度、认知控制、行为意向、体育锻炼行为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目标导向管理的健身APP能够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这也是试验组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优于对照组的主要原因。
4 总结
如今社会进入了快节奏生活,网络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更改了世界各组织的管理方式,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政府、企事业等单位就设想可以通过互联网系统来进行管理信息。由于以前存在各方面的原因,比如网络普及度低、用户不接受、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开发技术也不够成熟等,阻碍了互联网在各大机构中的发展速度。现在的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身健康,以往的健康调理,要靠用户自己去搜集各种知识,而且很容易搜到不正确的养生内容,不仅对健身无益,甚至可能有害。亚健康在医学上并没有非常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亚健康,也就是所谓疾病和健康之外的“第三状态”。专家认为,避免亚健康,归根结底还是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几个方面来注意。本次设计一个个性化健身计划定制系统,不仅可以获取健身相关的知识,还可以根据用户健身状况来推荐健身调理方案。系统的使用不仅能够提高用户对健身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合理的进行健身调节,提高用户健康水平。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目标导向的健身APP管理应用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中,能够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自觉行为的养成、增强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应用价值。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健身APP目标导向管理方法尚未完全展开,且缺乏对阶段性健康素养、体育锻炼行为、身体素质的比较,可能会导致所得结论的偏倚,仍需要后续研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于冬晓,刘宗超.运动类APP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促进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16,(04):116-119.
[2]宋晓芬,倪莉.APP健身软件在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监控中的应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9,23(9):40-41.
[3]张帆, 朱洁.健身类APP 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 ,2017(04):25-2
[4]王喜平,健身类APP对大学生体有锻炼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7.
[5]杨耀荣.运动类APP与微信平台监控对高校课外体有锻炼的策略及作用[J].高校论2019-10,30:8-9.
[6]李香华.大学生体育人口现状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2015,28(4).
[7]崔洪成,陈庆果.移动健身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1).75-81,96.
[8]孙晋海,蔡捷,李拓键.基于双因素理论的运动健身APP用户使用意愿研究[J].体育学刊.2019,(5).71-78.
[9]王佳.运动健身APP的媒体等同探究[J].传媒.2019,(19).50-52.
[10]陈洛嵩,佘梓航.使用智能手机运动软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与质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3).105~107,67.
[11]王茜.社交化、认同与在场感:运动健身类App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J].现代传播.2018,(12).149-156.
[12]深,张俊梅,刘一平.运动类APP促进大众锻炼坚持性的有效因素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88-99.
[13]黄中华.移动健身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18,(3).96-101.
[14]吕兴洋,刘辛丹,刘宇青.跑步APP内容交付性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6).201-206.
[15]王若楠,柳亚奇,刘宇.基于期望确认理论的健身APP持续使用模型构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6).56-60.
[16]刘传海,王清梅,钱俊伟.运动类APP对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和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9-115.
[17]翁孟迁.体育锻炼习惯的本质及运动健身信念模型[J].体育学刊.2014,(3).36-39.
[18]何仲恺,钱铭怡,杨寅,等.运动态度和锻炼坚持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7,(6).39-44.
[19]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等.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87-89.
[20]涂炯.从自我监督到他人监督:跑步APP使用者的数据追踪与身体实践[J].青年研究.2019,(2).73-81.
[21]林瑶瑶,魏雪蕊.运动健身类APP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4).61-65.
[22]吴若熙,王庆军.体育健身类 APP 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4).18-22.
[23]王梦帆.运动健身类APP对大学生运动动机运动行为、运动效果的影响研究[D].2019.
致 谢
大学四年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岁月,回顾这四年的学习经历,有过迷茫有过彷徨,但最终得以拨开云野见青天。这四年教会我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性,正是这份韧性让我得以完成本次系统的设计。
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唐金香教授。从大学三年级起,唐老师就一直很关心我的学习与生活。唐老师传授给我的不只有理论知识还有做人方面的知识。在唐老师的课堂上学到很多学习的方法,让我在繁杂的毕业设计中有条不紊的完成。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框架到最后的定稿,唐老师严格要求,在我遇到困难时提出宝贵建议,在最适当的时候做出最合适的指引,充分磨砺了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与唐老师的悉心指导密不可分。唐老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生活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是我一直学习的榜样。再次感谢唐老师的耐心指导。
最后,由衷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正是在你们的帮助、鼓励之下才顺利完成本次毕业设计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