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
译者: 渠海霞
是一本惊艳的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
文章目录
-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 弗洛伊德说错了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 青年:既然您如此坚持,那就请您好好解释一下吧。“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 哲人:假设你因感冒、发高烧而去看医生。如果医生只就引起的原因告诉你说“你之所以感冒是因为昨天出门的时候穿得太薄”,您对这样的话会满意吗?(牛,以后的很多“感冒”沮丧而一蹶不振时,我都会想起这个鲜活有力的例子)
- 青年:不可能满意啊!感冒原因是穿的薄也好、淋了雨也好,这都无所谓。问题是现在正受着高烧的折磨这个事实,关键在于症状。如果是医生的话,就应该好好开药或者打针,以一些专业性的处理来进行治疗。
- 哲人:但是,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与自己和解)
- 青年:请稍等一下!也就是说,先生您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是这样吗?
- 哲人:坚决否定。
- 青年:哎呀!先生您,不,应该说是阿德勒,他不也是心理学大师吗?
-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的确很有趣。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当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戏剧的时候,它那因果规律的简单逻辑和戏剧性的发展进程自然而然地就会散发出摄人心魄的魅力。
但是,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原来斯嘉丽的“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是阿德勒学说的异曲同工,很幸运能遇到这种观点拉出泥淖) - 青年:发现符合目的的因素?(路滑,可能会更小心的走,也可能放弃了看风景)
- 哲人:正是如此。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 青年:那么,先生您难道认为我的朋友是自己乐意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的吗?难道您认为是它自己主动选择躲在房间里的吗?我敢认真地说,不是他自己主动选择的,而是被迫选择的。他是不得不选择现在的自己!
- 哲人:不对!假若你的朋友认为“自己是因为受到父母的虐待而无法适应社会”,那说明他内心本来就有促使他那样认为的“目的”。
- 青年:什么目的?
- 哲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不出门”,为了不出门才制造出不安或恐惧。
- 青年:问题是为什么不想出去呢?问题正在于此!
- 哲人:那么,请你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总是闷在房间里,你会怎么想呢?
- 青年:那当然会担心啦。如何能让他回归社会?如何能令其振作精神?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误?一定会绞尽脑汁地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同时,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帮助他回归社会。(一个都虐待孩子留下阴影的孩子,同时又能够担心孩子的以后发展,甚至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性大吗)
- 哲人:问题就在这里。
- 青年:哪里?
- 哲人: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
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只能说当他不愿出去,还能有人特别关注的话也还算是幸运的。害怕无人特别关照害怕沦为平庸之辈,那这还是些幸福的烦恼啊。哪些受到伤害且无人知晓的人,没有得到过爱的部分呢) - 青年:那么,按照先生您的道理,我朋友岂不是为了“目的”达成而满足现状了?
- 哲人:他心有不满,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他的确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不仅仅是他,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 青年:不不不,我根本无法接受!说起来,我朋友是……
- 哲人:好啦,如果继续以你朋友为话题,讨论恐怕会无果而终,缺席审判也并不合适。我们还是借助别的事例来思考吧。
- 青年:那么,这样的例子如何?正好是我昨日亲身经历的事情。
- 哲人:洗耳恭听。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 青年:昨天下午我在咖啡店看书的时候,从我身边经过的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我的衣服上。那可是我刚刚下狠心买的一件好衣服啊。勃然大怒的我忍不住大发雷霆。平时的我从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唯独昨天,我愤怒的声音几乎传遍了店里的每一个角落。我想那应该是因为过于愤怒而忘记了自我吧。您看,在这种情况下,“目的”还能讲得通吗?无论怎么想,这都是“原因”导致的行为吧?
- 哲人:也就是说,你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平时性格非常温厚,但在那时却无法抑制住怒火,那完全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你是这个意思吧?
- 青年:是的。因为事情实在太突然了。所以,不假思索地就先发火了。
- 哲人:那么,我们来假设昨天的你恰巧拿着一把刀,一生气便向对方刺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辩解说“那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吗?(哲人举的例子好牛,指出原因max)
- 青年:您这种比喻也太极端了!
- 哲人:并不极端!按照你的道理推下去,所有盛怒之下的犯罪都可以归咎于“怒气”,而并非是当事人的责任。你不是说人无法与感情抗衡吗?
- 青年:那么,先生您打算如何解释我当时的愤怒呢?
- 哲人:这很简单。你并不是“手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的感情。
- 青年:您在说什么呢?
- 哲人:你是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这个目的。也就是说,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 青年:捏造?您不是在开玩笑吧?
- 哲人:那么,你为什么会大发雷霆呢?
- 青年:那是因为生气呀!
- 哲人:不对!即使你不大声呵斥而是讲道理的话,服务员也应该会诚恳地向你道歉或者是用干净的抹布为你擦拭。总之,他应该也会采取一些应有的措施,甚至还有可能为你洗衣服。而且,你心里多少也预料了到他可能会那样做。
尽管如此,你还是大声呵斥了他。你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你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哲人一般都是假设对方是个好人的基础上欸) - 青年:不,不会上当的,我绝不会上当!您是说我是为了使对方屈服而假装生气?我可以断言那种事情连想的时间都没有。我并不是思考之后才发怒。愤怒完全是一种突发式的感情。
- 哲人:是的,愤怒的确是一瞬间的感情。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在大声争吵。正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摩西摩西?”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的声音中依然带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大怒,开始训斥女儿。
- 青年:这是很平常的事情啊。
- 哲人:难道你还不明白吗?**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 青年:您是说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 哲人:所谓“目的论”就是如此。
- 青年:哎呀呀,先生您可真是带着温和面具的可怕的虚无主义者啊!无论是关于愤怒的话题,还是关于我那位闭门不出的朋友的话题,您所有的见解都充满了对人性的不信任!(希望自己能够做到自如地控制情绪~)
弗洛伊德说错了
- 哲人:我的虚无主义表现在哪里呢?
- 青年:您可以试想一下。总而言之,先生您否定人类的感情。您认为感情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是一种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已。但是,这样真的可以吗?否定感情也就意味着否定人性!我们正因为有感情、正因为有喜怒哀乐才是人!假如否定了感情,人类将沦为并不完美的机器。这不是虚无主义又是什么呢?!(情绪是工具,不是感情啊)
- 哲人:我并不是否定感情的存在。任何人都有感情,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说“人是无法抵抗感情的存在”,那我坚决地否定这种观点了。我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种行动。而且,在“人不受感情支配”这个层面上,进而在“人不受过去支配”这个层面上,阿德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
- 青年:不受感情支配,也不受过去支配?
- 哲人:假如某个人的过去曾遇到过父母离婚的变故,就如同18度的井水,是一种客观的事情吧?另一方面,对这件事情的冷暖感知是“现在”的主观感受。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 青年:你是说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我们无法预知会发生什么,但是可以准备好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处理,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 哲人:正是如此。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 青年:就是啊!正因为过去无法改变,生命才如此痛苦啊!(人生才应该向前看!)
- 哲人:还不仅仅是痛苦。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你认同这种价值观吗?(no)
- 青年:这一点我也不想认同。尽管不愿意认同,但过去的力量的确很强大啊!(所以克服并汲取教训和经验才更加难得可贵和值得努力啊)
- 哲人: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假若人是可以改变的存在,那么基于原因论的价值观也就不可能产生了,目的论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 青年:总而言之,您的主张还是以“人是可以改变的”为前提的吧?
- 哲人:当然。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这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我们不是困在过去程序的傀儡,而是自己人生的舵手。无论如何,我要走出我的人生,而不是悲伤的回忆自己种种无奈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