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排序结果默认为升序。
要排序的为上面10个0-9范围内的整数。
一、插入排序
单趟插入排序内部
int tmp;
int end;
while (end >= 0)
{
if (tmp < arr[end])
{
//插入的数较小,end位置的数据往后移动
arr[end + 1] = arr[end];
–end;//继续比较,下标为0的也要比
}
else
{
break;
}
}
//此时有2种情况,1、tmp比arr[end]大 2、[0,end]的数据都比tmp大,此时end变为-1
//都满足tmp的位置应该是0或者end+1
//这种代码逻辑便于后续希尔排序的实现
arr[end + 1] = tmp;
tmp为要插入的那个数,end为要比较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的下标.
void InsertSort(int* arr, int n)
{
for (int i=1;i<n;++i)//从下标为1的第二个数据开始,直到最后一个下标为n-1的数
{ //单个数据插入排序
int tmp = arr[i];//要插入的数据,i控制tmp的位置
int end = i – 1;//要插入的区间范围是[0,end],end是最后一个数的下标
while (end >= 0)
{
if (tmp < arr[end])
{
//插入的数较小,end位置的数据往后移动
arr[end + 1] = arr[end];
–end;//继续比较,下标为0的也要比
}
else
{
break;
}
}
//此时有2种情况,1、tmp比arr[end]大 2、[0,end]的数据都比tmp大,此时end变为-1
//都满足tmp的位置应该是0或者end+1
//这种代码逻辑便于后续希尔排序的实现
arr[end + 1] = tmp;
}}
对于n个元素的数据,第一元素(下标为0的)不用排序,因此从第二个元素开始,下标为1,到最后一个,下标为n-1进行逐个插入。插入的下标范围是0到当前位置的前一个。
最好情况:要排升序,数组内就为升序,遍历一遍数组,发现没有需要调整的,O(N)
最坏情况:要排升序,数组内为降序,第一次要移动1次,第二次2,……最后移动n-1次,为等差数列求和,O(N^2).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结论:原数据越有序,插入排序的效率越高,越无序,效率就越低。这个结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希尔排序对于插入排序的优化点。
二、希尔排序
希尔排序法又称缩小增量法。希尔排序法的基本思想是:先选定一个整数gap,把待排序数组中,所有距离为gap的数据分在同一组内,总共可得到gap个组。
例如10个数据,gap = 3时,三组下标分别为 0369 147 258
然后对每一组内的数据进行排序。对比上面的插入排序,由于定义了gap,此时数据比较时的步长为gap,较小的数据跳到数组前部的速度加快了,从这一点上有效提高了效率。
同时,由于gap的原因,只进行这样的排序只能将每个组的内部进行排序,产生预排序的效果,借助预排序来提高效率,并不能最终的排序。
一组希尔排序内部:
//一个数据的希尔排序
int gap;
int tmp;
int end;
while (end >= 0)
{
if (tmp < arr[end])
{
arr[end + gap] = arr[end];//因为分成了组,每次对组内数据排序,步长为gap
end -= gap;
}
else
{
break;
}
}
arr[end + gap] = tmp;
当gap为3时,分为了3组,上述代码可认为是3组中任意一组内部的一个数据的插入。
代码逻辑上与插入排序相同,只不过增加了gap,增加了步长,提高了效率。
void ShellSort(int* arr, int n)
{
//因为 有10个数 3 1 9 8 6 0 4 2 5 7,我们暂时分为3组 A B C
// A组:下标为 0 3 6 9
// B组,下标为 1 4 7
// C组,下标为 2 5 8//预排序,让数跳得快,借此提高效率
//对于gap的取值
//gap越大,跳的越快,越不接近有序
//gap越小,跳的越慢,就越接近有序
int gap = n;//既是组数,也是数据每次的步长while (gap > 1)
{
gap /= 2;//任何一个数/2一定能得到1,而gap==1的时候,就相当于是前面的插入Insert排序了,最终得到升序结果
//gap开始时较大,能够提高效率,每次/2,逐渐提高精度
//gap/3 + 1,预排序次数减少,最后+1,防止gap=2时,gap=0,无法得到最终升序结果
// gap>1 预排序
// gap==1得到结果
for (int i = gap; i < n; ++i)//从gap的位置开始排,每组的第一个位置不用排,排完A组第一个后排B/C的第一个,然后A的第二个,最后排完
{
//单个数据的希尔排序
int tmp = arr[i];//tmp为i位置的数据
int end = i – gap;//end为tmp往前跳gap的位置,即某一组的前一个数
while (end >= 0)
{
if (tmp < arr[end])
{
arr[end + gap] = arr[end];//因为分成了组,每次对组内数据排序,步长为gap
end -= gap;
}
else
{
break;
}
}
arr[end + gap] = tmp;
}
PrintArr(arr, n);
}
}
上面for循环中的递增条件为++i,如果换成i+=gap,则为gap组中任意一组的排序。
为++i,使得让这gap个组,各自先排好一个数据,然后各自再排,直到排完,相当于gap个组并行排序,而不是一组内部的连续完成。
gap本身的取值是有争议的,最好能够根据要排序的数据总数n来进行调整,可以每次取n/2级别或n/3级别,但是要保证最好一次排序时gap==1,即一次插入排序,这样就能保证最终结果是升序。
gap的产生使得我们对于原数组进行预排序,步长的增加提高了效率。
同时,每次预排序都会使数组整体上变得更加有序,这也有利于下一次排序效率的提升(插入排序结论),直到最后gap==1时(本来应该是O(N^2)),现在由于预排序,变为O(N),插入排序的效率也会有很大提高。
下面是一些扩展知识,了解一下。
随着数据越来越有序,每次调整的次数也会减少。
这组数据前面为正后面为负,第一次预排序直接将正负颠倒了过来,后续的预排序也使得整个数组更加有序。
希尔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可认为是O(NlogN),实际上可能比这个稍大一些,但是数学证明非常复杂,这里不详细解释。
三、选择排序
每一次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或最大)的一个元素,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交换,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排完 。
每次都是通过遍历的方式寻找最值,没有最好最坏的情况,因此时间复杂度为O(N^2)。
当然,也可以稍加优化,一次遍历同时找出最大和最小,分别放在最左端和最右端,能够提高一点效率,但时间复杂度不变。
//选择排序
void SelectSort(int* arr, int n)
{
int left = 0;
int right = n – 1;
//每次遍历一遍数据,选出最大的和最小的,分别放到数组的首尾
while (left < right)
{
int maxi = left;
int mini = left;//分别为最大值、最小值的下标
for (int i = left+1; i <= right; i++)
{
if (arr[i] < arr[mini])
{
mini = i;
}
if (arr[i] > arr[maxi])
{
maxi = i;
}
}
Swap(&arr[mini], &arr[left]);
if (left == maxi)
{
maxi = mini;
}
Swap(&arr[maxi], &arr[right]);
++left;
–right;
}
}
用maxi和mini分别标记遍历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下标,每次进入时更新,一开始我将它们初始化为left,即第一个数据(这里初始化的范围只要是遍历范围内即可)
[left,right]为遍历寻找max、min的范围。只要满足left<right即可进入寻找。
然后判断arr[i]与arr[maxi]/arr[mini]的关系,如果满足,就可以改变maxi和mini的下标。
更新下标后将max/min与最左/右端进行Swap交换。
交换完,相当于将最大最小值分别找到并放在两端,随后left++,right–,缩小范围,重复上述过程
要注意一种特殊情况:即第一次下标为mini与left交换后,不能对第二次maxi和right的交换产生影响,当第一次arr[left]就是arr[maxi]时,maxi指向的数据会被修改,使得第二次交换时发生错误。
因此这种情况需要加个if修正一下,第一次交换后mini指向的就是maxi了。
目录
一、插入排序
二、希尔排序
三、选择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