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加工与认知(P1~P34)

心理学:对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研究

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研究领域:对语言的注意、记忆、生成和理解、问题解决和决策。

1.1 什么是认知

早期认知过程:

知觉:组织、解释摄入信息的前期过程。

注意:专注于摄入信息的一系列过程。

即使记忆:信息呈现在面前时,心里把信息重复几遍写在笔记本上,这个过程得以完成的在线加工程序。(?)

物体识别: 最重要的认知过程(识别和分类)

(相对)后期认知过程:

长期记忆

记忆扭曲

自传体记忆:记住过往的经历(?)

语言:句法、语义

决策

问题解决

1.1.1 跨学科观点

社会心理学(人在琢磨他人时的心理过程)、临床心理学家(心理过程在精神病理学的作用)、发展心理学(人的一生认知过程变化方式)、神经心理学(心理过程与大脑活动)、组织心理学家(记忆决策在工作场景中的应用)

哲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人类学

1.2 前认知心理学时期

哲学和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心理学的“学科父亲”。

1.2.1 心理物理学

研究的是某种刺激的物理特性与该刺激通过主观体验过滤时个体感受到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费希纳:刺激的物理强度变化和心里强度之间不存在一等一的关系,而是存在某种转化过程。

亥姆霍兹通过视知觉研究影响了新兴的心智科学,他认为视知觉参与了无知觉推理。

心理物理学家倾向于关注信息加工的初始阶段,例如闹钟声音要多大才能让你听到。

1.2.2 结构主义

对日常事件的复杂体验也许可以分解成一些不同的基本意识元素:感觉(刺激的基本主观维度);感情(刺激引起的情绪);表象(本质似感觉的纯粹心理印象)。

用内省的方法来识别复杂体验中的这些简单成分。

1.2.3 机能主义

詹姆斯用“意识流”来概括个人体验持续性、变化性的本质,认为站在任何孤立的事件点上去分析他都违背其本质。

致力于弄清楚心智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例如通过确定愤怒的目的或功能来研究愤怒;强调心理过程而非心理结构。

1.2.4行为主义

应该把意识从科学研究中驱逐出去。行为可以被观察、测量和重复,应该成为科学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强调可观察的刺激与可观察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有时也称为S-R心理学

1.2.5为认知心理学打下基础

艾宾浩斯在行为主义之前就开始做与记忆有关的系统实验了:背诵无意义的音节,记录诵读次数,过一段时间重新学习到完全背诵的程度。结论:学习材料长度增加,回忆的难度增加——记忆的局限性;重复的次数增加,记忆能力增加。总结遗忘模式,得到“遗忘曲线”。

巴特利特认为应该贴近自然,记忆的材料应该是有意义的:记忆是一个重构过程,而不是一个复制过程;”图式“是基于过往经验构建的关于时间和情景的一般性知识结构,引导了记忆重构;心理结构会对行为产生因果影响,与行为主义解释相反。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在精确的控制和程序与材料的现实性之间往往存在张力,当你提高控制力度时,实验的现实张力就减少了;两者都很重要,要掌握平衡。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可以译为“构形”;研究人们对环境中各种视觉刺激的组织方式;“整体不同于部分之和”。

当前认知心理学将心智放在核心地位,并视其为主动的信息加工者,体现了格式塔理论的精神。

1.3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

20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面临理论和经验上的挑战,行为主义范式提供的解释有狭隘性。

1.3.1 S-R解释大错特错吗

(1)无反应学习

行为主义认为,反应对于学习是必要的。

实验:一组老鼠自行做迷宫,一组老鼠坐手推车,人推着老鼠走;结果两组老鼠都知道迷宫怎么走了;但行为主义认为只有自己走的老鼠才知道迷宫怎么走,坐手推车的老鼠没有接受刺激,所以不会走迷宫。

(2)无强化学习

行为主义认为,强化对于学习是必要的。

实验:对于前10天没有强化的老鼠,第11天以后强化,其错误率在第12天就和一直有强化的老鼠的错误率一样了——潜伏学习

3)认知地图

实验:5分钟搞懂: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_实验 (sohu.com)

4)无法解释复杂行为

平衡木上翻转腾跃

5)无法解释语言

1.3.2 科技影响力

通信工程:香农的通信研究系统为研究人员思考人类思维过程的运作方式提供了一个有用的隐喻,同时还提出了分析和研究人类思维过程的方法。

计算机科学:为人类心智的工作原理提供一个很好的描述模型。

1.4 后行为主义时代

认知心理学合法范式地位。

1.4.1 重新审视行为主义

2004年,罗迪格《行为主义发生了什么》:没什么变化

行为主义仍然活跃,在当今认知心理学的许多研究和理论中都有很好的体现,虽地位不如全盛时期,但仍有一定影响力。

1.4.2 信息加工与认知

“信息加工模型”认知心理学重要范式。

三个假设:(以下为大意)

人类编辑、存储、提取和处理符号数据;人类思维是由一个各种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能力和过程组成的系统;人类是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信息扫描者和搜索者。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指定阶段的输出结果将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材料。

1.4.3 联结主义与认知

许多认知心理学家将研究重心转向大脑结构——联结主义,把大脑(而非计算机)作为认知过程建立模型的基础。

联结主义的基本假设:1)一项指定任务(如记忆提取)中涉及的加工不会只发生在大脑的一个特定位置。2)构成认知加工的网络很大程度上是并行运作的,遍布全脑的信息处理器会同时处理认知认为的某些特定组成部分,构成认知加工网络的基本元素就是两个独立节点之间的联结。

节点间相互联结的动力是基于神经元间的相互作用。

节点可能表现为:兴奋性联结、抑制性联结、无联结。学习规则之一为如果节点同时被激活,他们之间的联结就会得到加强。

1.4.4 隐喻之外的大脑

认知神经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结合。

1. 神经系统

1)神经元:交流过程是电传导过程——动作电位

Hebb提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会随着经验的增加而加强,神经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建立。

2)大脑:后脑(生命功能)、中脑(感觉反射)、前脑(主要由大脑皮层构成)

3)大脑皮层:额叶(自主运动、制定计划、执行复杂行为,布洛卡区——语言产生)、顶叶(调节注意和工作记忆过程,其他功能)、枕叶(负责视觉和识别视觉)、颞叶(听觉皮层,威尔尼克区——语言理解)。许多区域不会具体负责某种运动或感觉功能——联合区。

边缘区域(海马体(导入记忆)、杏仁核(情绪))膑胝(pian,二;zhi,一)体(两个半球沟通)

2. 认知神经科学的工具:电生理活动

1)脑外伤及病变

2)脑电图技术:在确定事件进程时,它具有相当好的时间分辨率;寻找大脑在某些关键时刻的电性活动变化——事件相关电位(ERP)

3)事件相关点位

N400反应——刺激出现400ms后大脑的反应

P300反应——刺激呈现后的300ms内大脑的反应

大脑中的电位变化产生磁场——脑磁图(MEG),探测器(SQUID,超导量子干涉设备)。脑磁图能更精确地分析神经活动的时间进程,定位精度更高。

4)经颅磁刺激:干扰大脑活动,造成短暂的大脑损伤

5) 成像技术:功能性成像技术,得到休息和思考的两张大脑活动的地图做对比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放射性物质追踪大脑活动,扑捉血液流动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检测血红蛋白含氧量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比较:2005年,成像技术占主导

3. 基于大脑的解释

“我们只用了大脑潜能的10%”?错误的,大脑中没有闲置的区域。

对脑半球专业化的过度二分法是一种粗糙的过度简化。大脑半球对特定类型刺激的反应有着细微差别

4. 认知神经科学与未来

1.4.5 生态考虑和当前趋势

意义问题:广泛多样地评估认知过程,同时考虑伴随而来的人格和情感影响。

二元论及其后果:二元论(心智和身体是分开的);具身认知的重要观点:思维是动态的、情境性的,与行为一起发生;情感;文化与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