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篇
1、H5新增标签有哪些?
一、语义化标签
header、footer、nav、aside、section、article
语义化的意义?
1、更适合搜索引擎的爬虫爬取有效的信息,利于SEO。
2、对开发团队很友好,增加了标签的可读性,结构更加的清晰,便于团队的开发和维护。
二、多媒体标签
视频标签:video
属性:src、 Poster(加载等待画面的图片)、muted(静音)
音频标签: audio
属性:src、loop、controls(调出当前控件)
三、表单元素、控件
输入框input中新增 type,类型可为、email、url、data、number等
required、placeholder
2、src和href的区别
src和href都是对外部资源的引用,区别如下:
src: 表示对资源的引用,用在js脚本、img、frame等元素上,当浏览器解析到该元素时,会暂停其他资源的下载和处理,直到该资源加载、编译、执行完成,所以js脚本会放在页面的底部,而不是头部。
href:表示超文本引用,指向一些网络资源,当浏览器识别它指向的文件时,就会并行下载资源,不会停止对当前文件的处理,用在a、link上
3、defer和async
参考博文: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561383/article/details/86564715
默认情况下,浏览器是同步加载js脚本的,即渲染引擎遇到 script标签就会停下来,等执行完脚本,再去继续向下渲染,如果是外部脚本,还必须加入脚本的下载时间。
加入脚本的很多而且体积很大的话,下载和 执行 就会占用很大的时间,照成浏览器堵塞,用户就会感觉卡死了,没有任何响应,体验极差,所以浏览器允许脚本的异步加载,方式如下:
关键字就是defer和async,脚本会异步加载。渲染引擎遇到这行命令就会开始下载外部的脚本,但是并不会等待其脚本下载完成和执行完成,而是直接执行后面的命令。
defer和async的区别:
defer:需要等待整个页面正常DOM渲染完成后,才会执行下载好的js脚本,并且是按下载完后的顺序执行。
async:当外部的js脚本下载完成后,渲染引擎会暂停DOM渲染,开始执行下载好的JS脚本的内容,在执行完成后,再去渲染。
简单的说:
defer是需要等DOM元素都渲染完成后,才去执行下载完成的js脚本
async是当js脚本下载完成后,开始执行的时候中断DOM渲染,执行js脚本的内容,执行完成再去渲染DOM元素
没有defer
或async
属性,浏览器会立即下载并执行相应的脚本,并且在下载和执行时页面的处理会停止。可能形成页面堵塞
不用异步加载的话可以把外部引入的脚本放在前即可
4、行内元素与块级元素
块级元素: 独占一行,可以设置宽高,设置margin和padding都有效,代表如下:
div、p、h1…h6、table、tr、ol、li、ul
行内元素元素: 可以排成一行,设置宽高无效,对margin设置左右方向有效,而上下无效,padding设置都无效,代表如下:
基本上都是文本标签
span、img、b、strong、font、br、a
5、title与h1、b与strong、i与em的区别
Strong表示的是重点内容,有语气加强的含义,,会重读,而展示强调的内容
b只是展示强调的内容
title属性没有明确意义只表示是个标题,H1则表示层次明确的标题,对页面信息的抓取也有很大的影响
i内容展示为斜体,em表示强调的文本
6、回流(重拍)与重绘
先了解下HTML文文件渲染的过程
都发生在渲染DOM树(Render Tree)后的过程中,其中Layout是回流,Painting是重绘
回流:浏览器中进行布局的过程就是回流
重绘:浏览器进行 渲染就是重绘
触发回流的一些条件:
1、添加或者删除可见的DOM元素;
2、元素位置改变;
3、元素尺寸改变——边距、填充、边框、宽度和高度
4、内容改变——比如文本改变或者图片大小改变而引起的计算值宽度和高度改变;
5、页面渲染初始化;
6、浏览器窗口尺寸改变——resize事件发生时;
触发重绘的一些条件:
1、改变背景色
2、改变透明度
简单的说,就是不影响布局的情况下,改变的就是重绘
性能优化方法:
减少浏览器的回流行为达到性能优化。
1、用transform代替位移
2、用visibility:hidden透明度代替display:none
3、使用display:none技术,只引发两次回流和重绘;
4、使用cloneNode(true or false)和replaceChild技术,引发一次回流和重绘;
5、让元素脱离动画流,减少回流的Render tree的规模;
7、cookie、localStorage 和 sessionStorage的区别及应用实例
详解cookie
简单的理解是因为http协议的无状态性,所以需要cookie去把特别的信息保存下来,当然保存的是在浏览器中,下面简单的讲解下逻辑
1、浏览器向服务器发送请求,传输一些信息
2、服务器收到请求,在响应体中通过set-cookie返回字段,保存在浏览器中。
3、浏览器再次发送请求时会携带cookie,根据服务器中对比,做一个判断。
在前端的js代码中通过:
document.cookie = ‘name=value’
去设置cookie,其中cookie带有如下属性
max-age/expires:可设置cookie的有效时间,其中expires必须时GMT的时间格式,可用new Date().toGMTString()
去对时间进行转换。在没有设置时间时,cookie会随着浏览器的关闭,而被删除
domain:可设置访问该cookie的域名
path:可设置访问此cookie的页面路径
Size:设置cookie的大小
http:cookie的httponly属性,如果为true。则只有在http请求头中会有此cookie的信息,而不能通过document.cookie
来进行访问
删除cookie
只需要把cookie的有效时间设置为当前日期的前任何时间即可
下面是列子:
用户名 密码 提交 记住密码 let lineTime = new Date("2022-7-20 19:7:30").toGMTString(); console.log("lineTime: ", lineTime); let submi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submit"); let username = document.querySelector('input[type="text"]'); let pwd = document.querySelector('input[type="password"]'); let check = document.querySelector('input[type="checkbox"]'); let arr = document.cookie.split(";"); console.log(arr); let arr1 = []; arr.forEach((item) => { arr1.push(item.split("=")); }); let cookie = {}; for (let i = 0; i { let value = username.value; let key = "yourname"; if (check.checked && username.value !== "") { document.cookie = `${key}=${value};expires=${lineTime}`; e.preventDefault(); } }); function hand1() { let key = "yourname"; document.cookie = `${key}=; expires=Thu, 01 Jan 1970 00:00:00 GMT`; console.log(document.cookie); e.preventDefault(); }
localStorage 和sessionStorage
前面得cookie作为一个存储手段进行举例,但是在H5中新增了两种存储方式,其中使用方法如下:
localStorage.key()
:拿到指定key得值
localStorage.setItem('名','值')
:设置相关的储存值
localStorage.getItem('名')
:取出对应名的值
localStorage.removeItem('名')
:移除掉相关的值
Document
if (sessionStorage.length > 0) { for (let i = 0; i { sessionStorage.removeItem(key); newLi.parentNode.removeChild(newLi); }); } } let search = document.querySelector('input[type="text"]'); let hand = 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hand")[0]; let temp = 0; function hand1() { if (search.value) { console.log(111); temp++; sessionStorage.setItem(`${temp}`, search.value); let newLi = document.createElement("li"); newLi.innerHTML = `${sessionStorage.getItem(temp)}`; let ul = document.getElementById("one"); ul.append(newLi); let close = document.createElement("span"); close.innerHTML = `删除`; newLi.appendChild(close); close.addEventListener("click", (e) => { console.log(temp); sessionStorage.removeItem(temp); newLi.parentNode.removeChild(newLi); }); } }
sessionStorage使用的方法和localStorage一致。
三者的区别
cookie具有时效性,可以手动的去设置需要保存的时间,内存大小大概为4KB,内容保存在客户端上,删除的话把过期时间设置为前一天即可。
localStorage,除非手动去删除,不然一直会保存,内存大小为5MB
sessionStorage,临时会话保存,相关页面关闭掉就自动删除,内容大小为5MB
建议理解三者的基本使用再去理解这面试题,因为工作中也能用到
8、同源策略与跨域问题
什么是同源策略?
借用阮一峰老师的描述:
简单地说就是为了网页之间的安全性,但是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别的资源请求问题,也就是跨域问,下面给出几种常见的跨域解决问题的方案
跨域解决方案
参考B站技术蛋老师的讲解
1、JSONP
json with padding,也就是JSON的填充方法。在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格式我们常用的是JSON格式。
我们用script标签获取数据,其中的数据会被执行,所以我们一般会给数据外包一个js函数,然后再外包一层作为传输用的json格式。
我们知道通过script标签请求的资源中,并不会受到同源策略的限制,而jsonp方法就是通过这个方式去实现别的资源共享,简单原理如下:
原理可分为 客户端与服务器
客户端:客户端上去写一个函数,专门用来处理跨域获取服务器JSON数据的方法,在传入的url上写额外的参数,传到服务器,同时客户端收到服务器传过来的数据后,调用提前设定好的函数,执行服务器传过来的数据。
服务器:数据源是在服务器上存在的,而我们需要再然后服务器对额外的参数进行判断,把数据外包一个js函数,通过JSON的方式传给客户端。
2、CORS
当浏览器向服务器发起请求的时候,会在请求头中添加origin(协议+主机+端口),也就是表明自己的协议+主机+端口,当服务器接收到这个origin的时候,就得添加头部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到响应里面,浏览器看到服务器传回来的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就可以进行判断是否进行跨域请求
核心其实就是设置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9、检测数据类型的方法
1、typeof
typeof在检测null、object、array、data的结果中都是object,所以无法用来区分这几个类型的区别
let a = [ "123", 123, false, true, Symbol(1), new Date(), null, undefined, function () {}, {}, [] ]; a.forEach((item) => { console.log(item, "检测出的值:", typeof item); });
2、instanceof
缺点是只能检测该对象是否存在目标对象的原型上
[对象] instanceof [构造函数]
function Foo() {} var f1 = new Foo(); var d = new Number(1); console.log(f1 instanceof Foo); // true console.log(d instanceof Number); //true console.log(123 instanceof Number); //false -->不能判断字面量的基本数据类型
console.log(Number instanceof Number) // falseconsole.log(String instanceof String) // falseconsole.log(Fun instanceof Fun) // false,这里Fun指的是函数console.log(null instanceof Object) // false,null不具有任何对象的特性,也没有__proto__属性
instanceof 用于判断对象类型,但以上情况的结果都为false,请注意。
instanceof 的原理
因为会一直往原型链上查找
L代表instanceof左边,R代表右边
function hand(L, R) { let L = L._propto_; while (true) { if (L === null) { return false; } if (L === R.propotype) { return true; } L = L._propto_; } }
3、constructor
constructor 不能判断null、undefind,因为他们不是构造对象
let a = [ "123", 123, false, true, Symbol(1), new Date(), function () {}, {}, [], null, undefined, ]; try { a.forEach((item) => { console.log(item, "检测出的值:", item.constructor.name); }); } catch (e) { console.log(e); }
4、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
可以检测出所有的数据类型
let a = [ "123", 123, false, true, Symbol(1), new Date(), function () {}, {}, [], null, undefined, ]; try { a.forEach((item) => { console.log( item, "检测出的值:", Object.prototype.toString.call(item) ); }); } catch (e) { console.log(e); }
在使用Array.prototype.toString.call的时候,遇到null、undefined会出现报错
10、阻止默认事件
在面试中我们会被问到事件冒泡、默认事件等概念,下面做一些简单的了解:
事件冒泡:
1.原理:元素自身的事件被触发后,如果父元素有相同的事件,如click事件,那么元素本身的触发状态就会传递,也就是冒到父元素,父元素的相同事件也会一级一级根据嵌套关系向外触发,直到document/window,冒泡过程结束。
2.使用范围:冒泡事件只是针对于click相关的事件,还有click的分支事件:mouseup、mousedown
默认事件:
比如点击a标签会默认打开、input提交表单按钮,都是默认事件
阻止默认事件但是不阻止事件冒泡
event.preventDefault()
阻止事件冒泡阻止默认事件
event.stopPropagation();
在jquery中阻止事件冒泡和默认行为,在原生js中只阻止事件冒泡
return false
11、文档流,文本流清除浮动
文档流:
我理解的是页面中的块级元素等DOM元素按照默认的方式去进行排列
文本流:
网页页面上的一些文字的排列
清除浮动的方法及原理:
原理:其实就是让目标元素脱离文档流即可,手段有float:left
、position中的绝对定位和固定定位
等
方法:
1、用伪类去清除浮动
2、在浮动元素上添加一个空盒子,写上clear:both的样式
3、双伪类清除浮动
12、手写call、apply、bind
1、call
想要手写出就得知道它是怎么使用的,函数.call(绑定this指向,参数一,参数二,…)
function person(a, b, c, d) { console.log(this.name); console.log(a, b, c, d); } let egg = { name: "测试", }; //js创建新函数是在函数原型上去添加 Function.prototype.newCall = function (params) { //先做判断,如果绑定的调用的this不是函数,则抛出异常错误 if (typeof this !== "function") { throw new TypeError("不是函数"); } //防止传入null、undefinde,和window进行绑定 params = params || window; //先获取传入的参数 let arr = [...arguments].slice(1); //把this指向指向形参的函数,保存this params.fn = this; //带入的参数传入函数中 let result = params.fn(...arr); //删除用完的函数 delete params.fn; return result; }; person.newCall(egg,'1','2','3','4')
2、apply
apply和call的写法基本一至,就是二者接受的参数不同,面试apply的写法
函数.apply(this指向对象,[参数1,参数2,参数3…])
function person(a, b, c, d) { console.log(this.name); console.log(a, b, c, d); } egg = { name: "tom", }; Function.prototype.newApply = function (context) { if (typeof this !== "function") { throw TypeError("不是一个函数"); } context = context || window; context.fn = this; let result if (arguments[1]) { result = context.fn(...arguments[1]); } else { result = context.fn(); } delete context.fn return result }; person.newApply(egg,[1,2,3,4])
3、bind
bind与前两个的区别如下
1、bind返回的是一个函数
2、如果是new出来的 ,返回一个空对象,且使创建出来的实例的__proto__指向_this的prototype,且完成函数柯里化
function person(a, b, c, d) { console.log(this.name); console.log(a, b, c, d); } Function.prototype.newBind = function (content) { if (typeof this !== "function") { throw TypeError("不是一个函数"); } let arr = Array.prototype.slice.call(arguments, 1); const that = this; return function fn() { if (this instanceof fn) { return new that(...arr, ...arguments); } else { return that.apply(content, arr.concat(...arguments)); } }; }; egg = { name: "tom", }; person.newBind(egg, 1, 2, 3)(4);
13、new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其实new的过程中就是this指向改变、新创建一个实列的过程,如下
function Mother(tip){ this.tip=tip } let son =new Mother() // 1、创建一个son空对象 // 2、使空对象的隐式原型指向原函数的显示原型 // son_proto_=Mother.prototype // 3、原函数进行this的绑定,指向空对象 // let result =Mother.call(son,tip) // 4、判断函数结果是不是null、undefined,是就返回之前新对象,不是就返回结果 // return result instanceof Object " /> 缺点:子类实列共享了父类构造函数的引用属性,不能传参
3、构造函数继承
var person = function (name) { this.name = name; }; person.prototype.age=10 var son = function () { person.call(this, "tom"); }; var p1 =new son() console.log(p1.name);//tom console.log(p1.age);undefined
重点:借用.call()和.apply()将父类构造函数引入子类函数(在子类函数中做了父类函数的自执行)
优点:1、可以继承多个构造函数属性
2、在子实列中可以向父实列传参
缺点:1、只能继承父实列的构造函数属性
2、每新实列都会有父类构造函数的副本,臃肿
4、组合继承
var person = function (name) { this.name = name; }; person.prototype.age=10 var son = function () { person.call(this, "tom"); //构造函数继承 }; son.prototype=new person() //原型链继承 var p1 =new son() console.log(p1.name);//tom console.log(p1.age);undefined
重点:结合了两种模式的优点,传参和复用
特点:1、可以继承父类原型上的属性,可以传参,可复用。
2、每个新实例引入的构造函数属性是私有的。
缺点:调用了两次父类构造函数(耗内存),子类的构造函数会代替原型上的那个父类构造函数。
5、寄生组合继承
var person = function (name) { this.name = name; }; person.prototype.age = 10; var son = function () { person.call(this, "tom"); //构造函数继承 }; son.prototype = Object.create(person.prototype); //寄生组合继承 son.prototype.constructor = son; var p1 = new son(); console.log(p1.name); //tom console.log(p1.age); //10
优点
- 只调用了一次父类构造函数,只创建了一份父类属性
- 子类可以用到父类原型链上的属性和方法
6、extends继承
class person{ constructor(){ this.name ='tom' this.speack =()=>{ console.log('我是爹'); } } } class son extends person{ constructor(){ super() this.age=12 } } let s1 =new son() console.log(s1.age,s1.name);
ES6出来的
子类只要继承父类,可以不写 constructor ,一旦写了,则在 constructor 中的第一句话必须是 super 。
15、箭头函数和普通函数的区别
1、call、apply、bind不会改变箭头函数this值,会改变普通函数this值
2、箭头函数没有原型属性
3、箭头函数不绑定arguments,取而代之用rest参数… 解决
4、箭头函数不能作为构造函数使用,不能使用new
5、箭头函数中的 this 和调用时的上下文无关,而是取决于定义时的上下文
16、移动端1px像素解决办法
先理解概念,物理像素、逻辑像素
物理像素:是不同手机型号出厂时携带的像素,也称为硬件像素
逻辑像素:css中记录的像素
问题描述:
在开发的时候ui设计师要求的1px是设备的物理像素,而css中的是逻辑像素,它们之间并不是直接等于的关系,存在着比列关系,通常可以用 javascript 中的 window.devicePixelRatio
来获取,也可以用媒体查询的 -webkit-min-device-pixel-ratio
来获取。当然,比例多少与设备相关。
解决办法:
1、媒体查询利用设备像素比列缩放,设置小数像素
css可以这样设置:
.border { border: 1px solid #999 }@media screen and (-webkit-min-device-pixel-ratio: 2) { .border { border: 0.5px solid #999 }}@media screen and (-webkit-min-device-pixel-ratio: 3) { .border { border: 0.333333px solid #999 }}
js可以这样写:
if (window.devicePixelRatio && devicePixelRatio >= 2) { var mai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ain'); main.style.border = '.5px solid #000000'; }
2、媒体查询 + transfrom 对方案1的优化
/* 2倍屏 */@media only screen and (-webkit-min-device-pixel-ratio: 2.0) { .border-bottom::after { -webkit-transform: scaleY(0.5); transform: scaleY(0.5); }}/* 3倍屏 */@media only screen and (-webkit-min-device-pixel-ratio: 3.0) { .border-bottom::after { -webkit-transform: scaleY(0.33); transform: scaleY(0.33); }}
17、伪类与伪元素的区别
首先在知道这个概念之前先了解什么是伪类?伪元素?
1、伪元素
1、伪元素在DOM树中创建了一些抽象元素,这些抽象元素并不存在与文档语言中(逻辑上存在,不存在文档树中)
2、伪元素由两个::开头,接的是伪元素得名称(使用两个::是为了区分伪类和伪元素,在CSS2中依然可以用一个:的语法,但是在CSS3中必须使用两个冒号::)
3、一个选择器只能使用一个伪元素,并且伪元素必须处于选择器语句的最后
伪元素的种类:
2、伪类
1、伪类由一个冒号开头:
2、获取不存在与DOM树中的信息。比如
标签的:link
、visited
等,这些信息不存在与DOM树结构中,只能通过CSS选择器来获取
伪类的种类:
18、移动端、浏览器字体小于12px的解决方案
font-size: 12px;
是浏览器字体设置最小的时候,12以下的数值不生效了,要是想实现小于12px,方法如下:
transform: scale(0.5);
这时候可能会遇到字体缩放和布局一起缩小了,只需要将字体与容器样式分开写就好了
*, body { padding: 0; margin: 0; } .one { font-size: 20px; transform: scale(0.5); } .father { width: 100px; height: 100ox; background-color: red; } 这是一段话
19、js浮点数精度计算问题解决
一般运算中,我们会保留后两位小数,这里做点知识扩展
1、.toFixed()
语法:
数字.toFixed(2)
括号中的数字是保留的位数,该方法会四舍五入,返回的值类型是string型
2、Math.round()
语法:
Math.round(x)
x是数值
返回值: 给指定的数字值四舍五入到最接近的整数
解决精度运算问题有如下方式:
1、 扩大倍数法:有多少位小数就扩大10的n次方
document.write((0.01*100+0.09*100)/100); //输出结果为0.1
2、四舍五入法:
document.write((0.01+0.09).toFixed(2)); //保留2位小数,输出结果为0.10document.write(Math.round((0.01+0.09)*100)/100); //输出结果为0.1
20、移动端的300毫秒延迟问题
问题描述:
移动端浏览器在派发点击事件的时候,通常会出现300ms左右的延迟。也就是说,当我们点击页面的时候移动端浏览器并不是立即作出反应,而是会等上一小会儿才会出现点击的效果。
方案一:禁用缩放
方案二:更改默认的视口宽度
方案三:fastclick,解决移动端300ms延迟
FastClick 是 FT Labs 专门为解决移动端浏览器 300 毫秒点击延迟问题所开发的一个轻量级的库。FastClick的实现原理是在检测到touchend事件的时候,会通过DOM自定义事件立即出发模拟一个click事件,并把浏览器在300ms之后的click事件阻止掉。
直接安装依赖按照官网的教程使用就好了
21、HTTP缓存
面试中我们常会被到,你知道http缓存的方式有几种吗?这样的问题,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下,为什么会有HTTP缓存、缓存的方式
1、存在的意义
我们每一次的网络请求中,在请求成功的前提下,服务器都会给我们返回对应的资源,浏览器进行下载,但是并不是所以的资源都会被下载,比如当某些资源未改变时,浏览器会在本地缓存中拿到它们,从而避免了重复下载的过程,这也算是一种性能上的优化
可以被缓存的资源:JS文件、CSS文件、图片、字体包等等
2、缓存的类型
我们可以知道,前端发起HTTP请求的时候,会在请求头上携带相关的信息,浏览器就会根据我们携带的信息去判断,本次请求的该资源是否有本地缓存
强缓存
以前的使用中,我们一直用的是expires,也就是当服务器返回响应时,在响应头中将过期的时间写入expires字段中,自己随便找个网站F12打开调试台,找一条网络请求即可
可以看到expires中写入了过期的时间范围,那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呢?
当首次资源发送时:
再次发送资源时,浏览器会把expires中的时间戳和本地时间去进行对比,如果本地时间小于expires中的时间,则在缓存中拿到这个资源,这里的时间戳由于是服务器上传的,所以需要保证浏览器和服务器上的时间一致
expires是通过拿到时间戳去进行比对的,在后面又增加了Cache-Control
中的max-age
字段也允许我们通过设定时间长度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max-age可以看作是对expires的补充,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能用max-age较多,但是如果要实现向下兼容,expires也是必不可少的
cache-control: max-age=3600, s-maxage=31536000
这里可以看到max-age的值,它并不是一个时间戳,而是一个时间长度,单位是秒,意思是在3600秒内,该资源是有效的。max-age的机制就是对资源的判定有效不再受到服务器时间的限制,客户端会记录到请求资源的时间点,以此时间点为起点,从而确保两个时间点都来自于客户端,相对来说更加的精确,这里就不给出请求图了,和上面原理一致
这里介绍下cache-control中的值
max-age:缓存保存的时间
no-cache:绕开了浏览器,每一次发起请求都不会再去询问浏览器的缓存情况,而是直接向服务端去确认该缓存是否过期
no-store:不使用任何的缓存策略,连服务器端的缓存确认都绕开了,只允许直接向服务端发起请求,并下载完整的响应
public:资源能被本地缓存、服务器代理
private:资源只能给本地缓存,其他服务器不能缓存
协商缓存
浏览器向服务器询问是否需要重新下载资源,还是从本地上获取到缓存的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当服务器提示资源未改动,资源就会被重定向到浏览器缓存,对应的HTTP状态码是304
协商缓存的实现
Last-Modified:时间戳,当我们第一次请求资源时,会在响应头中返回
If-Modified-Since:时间戳,就是服务器返回的Last-Modified的值
过程就是,请求头会携带If-Modified-Since,服务器会进行判断,若If-Modified-Since的时间戳是和last-modified不一致,服务器就会完整的返回响应内容,并且返回新的last-modified值,如果一致,就返回304,响应头也不会添加last-modified字段
第一次请求:
再次请求
但是last-modified有自己的缺陷
1、last-modified的值只精确到秒级
2、如果文件每隔一段时间重复生成,但内容是一致的,last-modified会每次返回资源文件,即使内容一致
所以etag对其进行了补充
Etag是服务器对每个资源文件生成的唯一 标识字符串 ,这个字符串基于文件内容编码,只要文件内容不同,对应的Etag也会不同
请求方式和上图差不多,服务器返回Etag,下次请求请求头会带上名为if-None-Match的字符串为服务器做对比
这里其实可以看到,Etag会让服务器多做事,也就是会影响到服务器的性能,所以我们使用的时候需要进行考虑,Etag的感知文件变化上比Last-modified更为准确,所以优先级也更高,二者同时出现时,以Etag为准
上诉只是对HTTP缓存的一些简单介绍,基础面试知识点可以应付了,HTTP缓存有很多知识,感兴趣可以多百度看下
CSS篇
1、举出让元素居中的方法
个人总结出两种情况,即需要居中的元素带宽高、不带宽高,如下:
带宽高
一
.father { width: 500px; height: 5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position: relative; } .son {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color: blue;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right: 0; bottom: 0; margin: auto; }
二
.father { width: 500px; height: 5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position: relative; } .son {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color: blue; position: absolute; top: 50%; left: 50%; margin-top: -50px; margin-left: -50px; }
不带宽高
一
.father { width: 500px; height: 5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position: relative; } .son { background-color: blue; position: absolute; top: 50%; left: 50%; transform: translate(-50%,-50%); } son
二
.father { width: 500px; height: 5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align-items: center; } .son { background-color: blue; } son
2、常见的布局方式
一、左边(右边)固定,右边(左边)自适应
float布局
Document .left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float: left; } .right {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blue; }
绝对定位
Document .left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position: absolute; } .right {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blue; }
弹性布局
Document .box { display: flex; } .left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 .right { flex: 1; background-color: blue; }
弹性布局若是要实现右边固定的效果,则加上如下代码即可
.box { display: flex; flex-direction: row-reverse; }
二、左中右(左右不变,中间自适应)
float布局
Document .left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float: left; } .right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float: right; } .center { background-color: blue; height: 200px; }
绝对定位
Document .left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position: absolute; left: 0; } .right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 .center { background-color: blue; height: 200px; width: 100%; }
弹性布局
Document .box { display: flex; } .left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 .right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 .center { background-color: blue; flex: 1; }
三、上中下(上下不变,中间自适应)
在写之前,首先说明一点,关于元素的宽度,若是没给出,在浏览器中会自动给出宽度, 但是关于高度并不会自动给出高度,所以上面的弹性布局列子中,没给出高度但是还是显示出了盒子是因为盒子的内容已经被撑开了,但是高度并不会自动分配
绝对定位
Document .top { height: 200px; width: 100%; background-color: red;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 .bottom { height: 200px; width: 100%; background-color: red;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 .center { position: absolute; background-color: blue; top: 200px; bottom: 200px; width: 100%; }
弹性布局
Document html, body { height: 100%; } .box { height: 100%; display: flex; flex-direction: column; } .top { width: 100%;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 .bottom { width: 100%;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 .center { flex: 1; background-color: blue; }
额外补充点:
文档流和文本流
个人对文档流的理解就是盒模型中的概念。
文档流就是在浏览器中的规则,块状元素的规则是从上到下排序的,行内元素是从左到右排序的
文本流:适用于文字之间的规则
其中我们在上面的列子中float、绝对定位、固定定位、display:flex,都会让原本的元素脱离文档流,在了解相关的规则后,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布局。
vue篇
1、你怎么理解vue?它是属于什么模式?
vue.js是一款渐进式、多途径、高性能JavaScript框架,易用、灵活、高效
属于MVVM(Model-View-ViewModel)模式,也是就model(模型层)、ViewModel(视图驱动层)、view(视图层),数据在传递的时候双向传递
2、v-if和v-show的区别
相同点:v-if与v-show都可以动态控制dom元素显示隐藏
不同点:v-if显示隐藏是将dom元素整个添加或删除,而v-show隐藏则是为该元素添加css–display:none,dom元素还在。
性能角度上:v-if有更高的切换消耗;v-show有更高的初始渲染消耗;
使用场景:v-if适合运营条件不大可能改变;v-show适合频繁切换。
3、vue响应式原理和双向绑定原理
在了解该知识点前,先做一个只是铺垫,详细介绍下Object.defineProperty的用法
Object.defineProperty详解
Object.defineProperty是es5的方法,作用是直接在一个对象上定义一个新属性,或者修改一个对象的现有属性,并返回这个对象(只能用在对象上,不能用在数组上)
1、语法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prop, descriptor)
2、参数
- obj:必需。目标对象
- prop:必需。需定义或修改的属性的名字
- descriptor:必需。目标属性所拥有的特性
3、属性用法
修改某个属性的值时,给这个属性添加一些特性。
let person = {}; Object.defineProperty(person, 'name', writable: true || false, configurable: true || false, enumerable: true || false, value:'gjf'});
属性详解:
writable:是否可以被重写,true可以重写,false不能重写,默认为false。
enumerable:是否可以被枚举(使用for…in或Object.keys())。设置为true可以被枚举;设置为false,不能被枚举。默认为false。
value:值可以使任意类型的值,默认为undefined
configurable:是否可以删除目标属性或是否可以再次修改属性的特性(writable, configurable, enumerable)。设置为true可以被删除或可以重新设置特性;设置为false,不能被可以被删除或不可以重新设置特性。默认为false。
vue响应式原理(vue双向绑定的原理)
vue2.x中
object.defineProperty是属性级别的拦截,会在set、get的方法中进行拦截操作
当把一个普通的js对象传入vue实列作为data选项时,vue会遍历此对象的所有的property,并使用object.defineProperty
,把这些property全部转换为getter/setter。然后watcher会监听setter的变化,每当setter变化后,就会进行视图层的重新渲染,达到响应式效果
在这里主要我改动了data中的某一个值,那么整个响应式的状态又会重新开始进行setter、监听,相对来说浪费资源
hellow let data ={ name: 'tom', age:123 } let vm ={} var id= document.getElementById('app') Object.keys(data).forEach((k)=>{ Object.defineProperty(vm,k,{ get:function(){ id.textContent=data[k] return data[k] }, set:function(e){ data[k]=e id.textContent=data[k] } }) })
若是data中有多个值,则会进行循环输出,来监听每一个值的变化
vue3.x中
Proxy(代理)
对象级别的拦截
改变语法原有的规则,可以自定义其规则(元编程)
target:代理处理的目标对象
handler: 代理处理的方法
let obj =new Proxy(target,handler)
自定义对象属性的获取、赋值、枚举、函数调用等功能
hellow let data ={ name: 'tom', age:123 } let vm ={} var id= document.getElementById('app') const vs =new Proxy(data,{ get(target,key){ id.textContent=target[key] }, set(target,key,newValue){ if(target[key] === newValue){ return } target[key]=newValue id.textContent=target[key] } })
这里去监听每一个属性的时候不需要用到循环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谁改变就去监听谁,在原用的基础上提升了性能
4、虚拟DOM和diff算法
参考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V411a7mT/
1、认识虚拟DOM
没有虚拟DOM之前: 数据改变=>操作DOM=>视图更新
使用虚拟DOM后:数据改变=>虚拟DOM(计算出变更)=>操作DOM=>视图更新
虚拟DOM:用js模拟DOM结构
如下图,左边是实际DOM元素,而右边是js模拟的DOM结构
2、虚拟DOM的好处
每当dom改变的时候,不会全部都进行DOM改变,而是被改动的地方进行改变
这里就是用js代码去模拟DOM结构
用虚拟DOM计算出最小的变化,然后再去更新变化的实际DOM
3、认识diff算法基本概念
是两个虚拟DOM之间的一种比较
1、虚拟DOM之间会平级别对比 ,深度遍历进行对比
2、对比的同时会通过key值进行判断,判断元素是仅仅位置发生改变还是需要整个替换或删除
3、如果不是元素发生改变的话,再对内容进行对比,如果是内容发生改变的话,就直接修改内容
详细的算法介绍就需要另外研究了
5、vue的生命周期与不同阶段的作用
vue的生命周期有:beforeCreate、created、beforeMount、mounted、beforeUpdate、updated、beforeDestroy、destroyed
作用:
beforeCreate:可以加载loading事件,在加载实列的时候被触发
created:初始化完成时的事件在这里,这里也结束loading事件,异步请求也适合在这里被调用
mounted:可以挂载元素,过去DOM节点
updated:对数据统一处理,这里写上对应的函数即可
beforeDestroy:可以确定一个停止事件的确认框
nextTick:更新数据后,立即操作dom
6、vue组件之间的传值方式
1、父子组件传值方式
父组件向子组件传值
1、传值前现在父组件中导入需要的子组件,然后在父组件中传入值、
2、子组件需要在props:{}中定义传过来的值,以及类型,然后就可以在其他地方使用
父组件:
子组件:
子组件向父组件传值
就是在子组件中通过$emit(传向父组件事件,传向父组件值)向父组件传入值,父组件接受改变即可
子组件:
{{ sendData }} export default { name: "Son", props: ["sendData"], data() { return { city: "上海", }; }, methods: { hand: function () { console.log(this.city); this.$emit("change", this.city); }, }, };
父组件:
// @ is an alias to /srcimport Son from "@/components/son.vue";export default { name: "Home", components: { Son, }, data() { return { msg: "北京", }; }, methods: { changeFather: function (city) { console.log(this.msg); this.msg = city; }, },};
2、兄弟组件传值方式
1、bus总线方法
1、定义一个bus.js ,内容如下
import Vue from "vue";const Bus = new Vue();export default Bus;
2、然后在main.js中添加如下代码
import bus from "./components/bus";Vue.use(bus);Vue.prototype.$bus = bus;
3、在需要传值的兄弟组件中,通过 b u s . bus. bus.emit(传入方法,传入值),方式传入
child1
export default { name: "Child1", data() { return { msg: "666", }; }, methods: { hand1: function () { this.$bus.$emit('get',this.msg) } }};
4、在接收的组件中在mouted生命周期中,用 b u s . bus. bus.on(传过来的方法名,回调函数),来进行接收
child2
{{ cmsg }}
export default { name: "Child2", data() { return { cmsg: "", }; }, mounted: function () { this.$bus.$on("get", (data) => { console.log(data); this.cmsg = data; }); },};
2、 可以子组件先传入父组件,然后再由父组件再传给另一个子组件
7、methods、computed 和 watch 的区别和运用的场景?
1、methods、computed的区别
在页面进行渲染的时候,methos中所有的方法都会被重新调用,而computed,只会在其被依赖项改变的时候才会重新计算
2、computed和watch的区别
computed是计算属性,有如下特点:
1、计算属性定义的属性可以不用在data中定义,在DOM中直接使用。
2、支持缓存,只有在数据依赖项发生改变的时候,才会重新计算。
3、不支持异步操作,在computed中异步操作无效,无法监听数据的变化
使用方法如下:
watch是监听属性,特点如下:
1、不支持缓存,只要数据变化,就会直接触发响应的操作
2、在watch内支持异步操作
3、监听的函数接受两个参数,第一个是参数最新的值,第二个是参数输入之前的值
使用方法如下:
总结:
- 如果一个数据需要经过复杂计算就用 computed
- 如果一个数据需要被监听并且对数据做一些操作就用 watch
8、在哪个生命周期内调用异步请求?
在created、beforeMount、mounted都可以发送异步请求,因为可以将服务端端返回的数据进行赋值。但是最常用的是在 created 钩子函数中调用异步请求,因为在 created 钩子函数中调用异步请求
有两个优点:
第一点:能更快获取到服务端数据,减少页面 loading 时间;
第二点:放在 created 中有助于一致性,因为ssr 不支持 beforeMount 、mounted 钩子函数。
9、对 keep-alive 的了解?
10、组件中 data 为什么是一个函数?
因为vue的组件可能在不同的页面中会被调用,是一个函数的话每一次的调用就会执行data函数并返回新的数据,这样就可以避免多处调用之间的数据污染
11、Vue 中的 key 有什么作用?
我们可以知道,通常我们在使用v-for的时候会去标明key值,但是不建议去使用其数组的下标index作为key值。
在上面中已经简单的介绍的虚拟DOM、diff算法,key值主要是为了diff算法服务的,给每一个循环出的item绑定一个key值,做唯一标识
好处如下:
1、判断新旧VDOM节点在逻辑上是不是同一个对象
2、准确。因为key的特性是唯一性。所以如果不加key,
采用index的标记法,那么vue会选择复用同类型节点(Vue的就地更新策略),导致之前节点的状态被保留下来,会产生一系列的bug.
3、快速。在元素list一直变化的情况下,key值设置唯一时,能很精确找到/找不到变更元素,若使用index标记,要遍历vnode,时间长。
- Vue的策略是不对dom直接更新,而是先比较oldDOM和VDOM 之间的区别,通过比较差别并且复用没有改变的dom,来快速的构建新的dom并渲染到页面
12、vue中如何动态的设置class、style?
//动态class对象//动态style对象//动态class数组 15、watch有哪些属性,分别有什么用?
1、正常监听
new Vue({el:"#app",data:{brand:'nike',},watch:{cityname(newbrand,oldbrand){//...}}})
2、immediate
watch时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值第一次绑定的时候,不会执行监听函数,只有值发生改变才会执行。如果我们需要在最初绑定值的时候也执行函数,则就需要用到immediate属性。
new Vue({ el: '#app', data: { num: 1 }, watch: { num: { // 数据发生变化就会调用这个函数 handler(newVal, oldVal) { console.log('oldVal:', oldVal) console.log('newVal:', newVal) }, // 立即处理 进入页面就触发 immediate: true } } })普通的监听时候写的请示写的函数其实就是在写这个handler方法。immediate表示在watch中首次绑定的时候,是否执行handler,值为true则表示在watch中声明的时候,就立即执行handler方法,值为false,则和一般使用watch一样,在数据发生变化的时候才执行handler。
3、deep
深度监听,当需要监听一个对象的改变时,普通的watch方法无法监听到对象内部属性的改变,只有data中的数据才能够监听到变化,此时就需要deep属性对对象进行深度监听。
new Vue({el:"#app",data:{brand:(name:'nike',id:"no1"),},watch:{cityname:{handler:(newbrand,oldbrand){//...},deep:true,immediate:true}}})
vue-router篇
1、this.$router
和this.$route
的区别
this.$router:是全局路由器的router的实列,可以在任何组件内进行访问,就是跳转路由的方法,里面有很多的方法比如
this.$router.push() this.$router.replace() this.$router.go()
his.$route:包含当前激活的路由状态信息、url解析得到的信息
**1.$route.path** 字符串,对应当前路由的路径,总是解析为绝对路径,如 "/foo/bar"。**2.$route.params** 一个 key/value 对象,包含了 动态片段 和 全匹配片段, 如果没有路由参数,就是一个空对象。**3.$route.query** 一个 key/value 对象,表示 URL 查询参数。 例如,对于路径 /foo?user=1,则有 $route.query.user == 1, 如果没有查询参数,则是个空对象。**4.$route.hash** 当前路由的 hash 值 (不带 #) ,如果没有 hash 值,则为空字符串。锚点**5.$route.fullPath** 完成解析后的 URL,包含查询参数和 hash 的完整路径。**6.$route.matched** 数组,包含当前匹配的路径中所包含的所有片段所对应的配置参数对象。**7.$route.name 当前路径名字****8.$route.meta 路由元信息
2、active-class 是哪个组件的属性?
active-class是vue-router模块的router-link组件中的属性,用来做选中样式的切换;
用法:
1、直接在路由js文件中配置linkActiveClass
export default new Router({ linkActiveClass: 'active'})
2、在router-link中写入active-class
首页
这里这个路由的样式可以直接在style中去写对应的类名就好了
如果两个路由都是用一样的样式,比如如下情况:
首页 我的
这样跳转后两个router-link都会有显示的样式,可能是因为 to=“/” 引起的,active-class选择样式时根据路由中的路径去匹配,然后显示,例如在my页面中,路由为localhost:8080/#/my,那么to=“/”和to=”/my"都可以匹配到,所有都会激活选中样式
解决办法
a.直接在路由js文件中配置linkActiveClass
export default new Router({ linkExactActiveClass: 'active',})
b.在router-link中写入exact
首页
3、路由传参的方式与动态路由匹配
介绍前我们先了路由的两中形式
编程式的导航 router.push
声明式的导航
对于参数的传递主要是用对象的方式去写的,可分为命名路由、查询参数
命名路由
使用前提:在注册路由的地方需要给路由命名
{ path: "/", name: "Home", component: Home, },
命名路由搭配着params来进行传递,如下
this.$router.push({ name: 'Home', params: { userId: 123 }})
click to news page
在目标页面接收
this。$route.params.userId
查询参数
查询参数其实就是在路由地址后面带上参数和传统的url参数一致的,也就是传递的参数会出现在url地址栏上
注意:name、path可以和query搭配,params只能和name搭配
用法:
this.$router.push({ path: 'Home', query: { userId: 123 }});
click to news page
接收:
this.$route.query.userId
动态路由匹配
常见场景:当我们有一个通用组件,对应不同ID共和不相同的客户,都要使用这个组件来渲染,我们就可以使用路由中的 动态路参数来达到这个效果,一个路径参数使用:进行标记,每当匹配到一个路由,参数值就会被设置
可以用this.$route.params
去接收参数的值
注意:当使用该方法时,原组件的实列会被复用,但是组件的生命周期钩子不会被调用,简单列子如下
写跳转的组件:
user1
user2
user3
路由写法:
{ path: "/about/:id", name: "About", component: () => import("../views/About.vue"), },
在目标组件用 {{ this.$route.params.id }}
进行参数接收即可
关于在watch中$route(to, from)不生效
这里我想监听组件的路由变化,使用watch去监听$route(to, from)发现不生效,解决办法参考这篇文章
https://blog.csdn.net/u010227042/article/details/107961248
路由组件传参
当组件中使用 $route
会与路由紧密耦合,这限制了组件的灵活性,因为它只能用于特定的 URL。虽然这不一定是件坏事,但我们可以通过 props
配置来解除这种行为:
1、如果 props 被设置为 true,route.params 将会被设置为组件属性
这里用动态路由匹配做列子,同样传入的是id
在目标跳转的路由中:
{ path: "/about/:id", name: "About", props: true, component: () => import("../views/About.vue"), },
目标路由中props接收然后直接用:
export default { name: "About", props: ["id"],};
2、对象模式
{ //对象模式 path:'/about/chilrenRoute2/:id', component:chilrenRoute2, props: { userName: 'userName'} }
export default { props:['userName'] }
获取:
通过 props传递——对象 , 获取路由组件传递参数值 /about/chilrenRoute2/:id 路由的id值: {{ this.userName }}
3、函数模式
函数模式的路由配置中,props属性是函数,这个函数返回一个对象。
在函数模式中,可以有一个参数,这个参数就是route对象,里面存储的是路由的相关携带信息。
{ //函数模式 path:'/about/chilrenRoute2/:id', component:chilrenRoute2, props: function (route){ //route 是 $route对象 return { userName:'userName', querys: route.params.id } } }
js代码:
export default { // props:['id'] // props:['userName'] props:['userName','querys'] }
获取:
通过 props传递——函数模式 , 获取路由组件传递参数值 /about/chilrenRoute2/:id 路由的id值: {{ this.userName }} , {{ this.querys }} , {{ $route.params }}
4、vue-router 有哪几种导航钩子(导航守卫)?
1、全局守卫: router.beforeEach
2、全局解析守卫: router.beforeResolve
3、全局后置钩子: router.afterEach
4、路由独享的守卫: beforeEnter
5、组件内的守卫: beforeRouteEnter、beforeRouteUpdate (2.2 新增)、beforeRouteLeave
beforeRouteEnter // 在渲染该组件的对应路由被 confirm 前调用 // 不!能!获取组件实例 `this` // 因为当守卫执行前,组件实例还没被创建 虽然无法直接获取组件实力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next参数的回调函数获取到当前实例进行操作 beforeRouteEnter: (to, from, next) => { next((vm) => { //vm就是当前组件实例 }); }beforeRouteUpdate // 在当前路由改变,但是该组件被复用时调用 // 举例来说,对于一个带有动态参数的路径 /foo/:id,在 /foo/1 和 /foo/2 之间跳转的时候, // 由于会渲染同样的 Foo 组件,因此组件实例会被复用。而这个钩子就会在这个情况下被调用。 // 可以访问组件实例 `this`beforeRouteLeave // 导航离开该组件的对应路由时调用 // 可以访问组件实例 `this`
详细介绍: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112006
5、vue-router历史模式和hash模式的区别?
hash模式:
url里面带有#号,开发中默认的就是hash模式,hash虽然出现在URL中,但是不会被包括在HTTP请求中,所以改变hash不会重新刷新页面
路由的哈希模式就是利用了window.onhashchange事件,也就是url中的hash值(#号后面的值)如果有变化,就会自动调用hashchange的监听事件,在hashchange的监听事件内可以得到改变后的url,这样就能找到对应页面进行加载
window.addEventListener('hashchange', () => { // 把改变后的url地址栏的url赋值给data的响应式数据current,调用router-view去加载对应的页面 this.data.current = window.location.hash.substr(1)})
历史模式:
利用了H5新增的pushState()、replaceState()方法。当这两个方法执行时,只能改变当前地址栏的URL,但是浏览器不会像后端发起请求,也不会触发popstate事件的执行。
也就是说,完成URL跳转而无需重新加载页面,由于vue是单页面的形式,当后台没有正确配置的时候,需要我们自己去配置404页面
6、动态路由添加
最好和vuex做一个案列理解
7、vue-router怎么重定向的?
用redirect即可定位到相对位置
const routes = [ { path: '/users/:id/posts', redirect: to => { // 方法接收目标路由作为参数 // return 重定向的字符串路径/路径对象 }, },]
8、vue-router实现路由懒加载
路由懒加载也就是延迟加载没在需要的时候记加载,随用随载,也是前端优化的一种手段
懒加载的实现方法:
1、ES6标准语法import()
const Foo = () => import('../components/Foo')const Aoo = () => import('../components/Aoo')export default new Router({ routes: [ { path: '/Foo', name: 'Foo', component: Foo }, { path: '/Aoo', name: 'Aoo', component: Aoo } ]})
就是定义一个变量,变量就是路由文件,然后在路由中随用随导入
2、Vue异步加载技术
1:vue-router配置路由,使用vue的异步组件技术,可以实现懒加载,此时一个组件会生成一个js文件。 2:component: resolve => require(['放入需要加载的路由地址'], resolve)
{ path: '/problem', name: 'problem', component: resolve => require(['../pages/home/problemList'], resolve) }
9、Vue-router跳转和location.href有什么区别?
1、vue-router使用pushState进行路由更新,静态跳转,页面不会重新加载;location.href会触发浏览器,页面重新加载一次2、vue-router使用diff算法,实现按需加载,减少dom操作3、vue-router是路由跳转或同一个页面跳转;location.href是不同页面间跳转;4、vue-router是异步加载this.$nextTick(()=>{获取url});location.href是同步加载
10、怎么配置404页面?
在router.js中 路由是从上到下执行的 只需要在最后一行把path写成 * 并且指定一个404.vue页面即可
如何触发404页面,比如你的域名是http://localhost:8080/,当你进入一个没有声明/匹配的路由页面时就会跳到404页面,
比如访问了http://localhost:8080/无此页面,就会跳到404页面,如果没有声明一个404页面,那就会跳到一个空白页面
{ path: '*', name: '/404', component: resolve => require(['@/components/404.vue'], resolve), },
11、切换路由时需要保存草稿的功能,怎么实现?
1、用组件内的守卫中的:beforeRouteLeave去实现
keep-alivebeforeRouteLeave (to, from, next) { if(用户已经输入信息){ //出现弹窗提醒保存草稿,或者自动后台为其保存 }else{ next(true);//用户离开 }}
2、使用keep-alive去缓存组件
12、切换到新路由时,页面要滚动到顶部或保持原先的滚动位置怎么做呢?
1、使用afterEach
router.afterEach((to,from,next) => { window.scrollTo(0,0);});
2、该功能只能在H5 history下去使用
注意: 这个功能只在 html5 history 模式下可用。const router = new vueRouter({ routes: [...], scrollBehavior (to, from, savedPosition) { // return 期望滚动到哪个的位置 }})
scrollBehavior (to, from, savedPosition) { if (savedPosition) { return savedPosition } else { return { x: 0, y: 0 } }}
13、说说vue-router完整的导航解析流程是什么?(选)
1.导航被触发
2.在即将离开的组件里调用beforeRouteLeave守卫
3.调用全局前置守卫beforeEach守卫
4.在重用的组件里调用beforeRouteUpdate守卫 / 调用路由配置的beforeEnter守卫
5.解析异步路由组件
6.在被激活的组件里调用beforeRouteEnter
7.调用全局的beforeResolve守卫
8.导航被确认
9.调用全局的 afterEach 钩子
10.触发DOM更新
11.用创建好的实例调用 beforeRouteEnter 守卫中传给 next 的回调函数。
VUEX
要是看不懂官网的列子就看这篇博客入门就好了
https://www.jianshu.com/p/a804606ad8e9
关于mapState、mapAction等的了解可以看看这篇博客
https://www.cnblogs.com/m2maomao/p/9954640.html